叙利亚的“三叉口”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 11月26日,叙利亚政府为冲突中死亡的22名军人举行了葬礼 )

11月25日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1时一过,就意味着叙利亚政府以沉默跨过了阿盟要求其接受500名观察员入境的“最后期限”。虽然英国广播公司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结果,并在此前就将叙利亚与各国的贸易状况做成了一目了然的图表挂在网站页面上,但由于不久前利比亚的“变天”,我国很多媒体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宝”押在了西方军队对叙利亚动武上。而在阿盟的“最后期限”到期后,叙利亚当局不仅没有回应,反而高调为冲突中死亡的22名军人举行了葬礼。那么对此到底如何解读呢?

“最后期限”一过,我国一些媒体就把目光集中在俄罗斯媒体称美国航母前往地中海的消息上了。从军事上看,美国航母和两栖攻击舰游弋到叙利亚的西海岸,确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军事威胁,甚至在2010年“阿拉伯之春”运动爆发前这就是军事打击的先兆。从叙利亚的地形上看,由于与以色列在戈兰高地的争夺和其国内大马士革、霍姆斯、哈马的局势动荡,叙利亚已将自己的重兵集团集中在南方地域。而距南部重兵集团400公里以上的地中海沿岸平原,从北部的叙土边境一直南下延伸到南部的叙黎边境长达180公里,呈北宽南窄分布,北部最宽处19公里,南部最窄处3公里。由于这“条”狭长的平原拥有丰富的矿泉水和地下水资源,不仅是叙利亚的人口稠密区,也是叙重要的经济作物产区和工业、贸易出口区,执政41年的阿萨德家族就来自该地的拉塔基亚平原。在如此的地缘布局情况下,若美、法等国海军集结于叙利亚缺乏岛礁、半岛和海湾屏护的西海岸,将很容易切断需经南部黎巴嫩山脉、霍姆斯铁路枢纽及东西向穿越安萨里耶山区公路的补给线。尽管这几年俄罗斯向叙利亚空军出口一批先进的防空武器,但这些补给线对空袭的预警时间最多也就是5~10分钟。

媒体所有的战争画面似乎都在预制当中,至于俄罗斯军舰在位于丰饶的哈米迪耶平原塔尔图斯港口停泊和俄航母将前往的消息,已经被演绎出了N个版本。而这种状况恰恰是世界长期对叙利亚忽视和冷漠的一种反应。美航母低调的前往、俄罗斯与法国的高调“出头”、土耳其的渐进施压、阿盟调解的步步介入以及伊朗的默不作声……这一切不仅牵扯到叙利亚4000年历史上绵延不绝的武装冲突,而且还牵扯到1970年后,阿萨德政权在美国和苏联对于这个地处欧、亚、非要冲争夺中的生存逻辑。如果仔细观察1970年后叙利亚阿萨德的结盟方式,会发现与利比亚截然不同。比如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前盟友苏联如日中天时,老阿萨德政府在1974年6月选择了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此后,叙利亚在与西方的经贸关系不断扩大的同时,甚至向西方采购部分装备,做出摆脱军事装备被苏联一家控制的姿态。同样是这次向叙利亚不断发出“最后通牒”以海湾国家为主的阿盟,在1974~1978年平均每年向叙利亚提供5亿~6亿美元的援助(1979年向叙利亚援助了13亿美元),帮助叙利亚军队采购武器对付以色列。而老阿萨德不仅利用这些资金,大大加强了以阿拉维派为主的军队实力(一度军费占GDP的40%),同时还利用穆斯林兄弟会激进派的“挑衅”(阿勒颇炮校血案和哈马伊斯兰武装暴动),在上世纪80年代用军队将其境内的穆斯林兄弟会彻底铲除。

事实上,老阿萨德作为只占叙利亚教派少数的阿拉维派(占叙利亚教派的11.5%,逊尼派占82%)的领袖,他在2000年突然去世后留给儿子巴沙尔的最大遗产有两个:一是以阿拉维派为主体的军官团;二是知道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方式与谁来结盟对付最主要的敌人——利用美国和以色列对穆斯林兄弟会重返中东进而夺回戈兰高地的忌惮,利用俄罗斯对土耳其崛起的警惕和急需地中海出海口的情结,利用阿盟中的22个国家的不一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阿萨德最为叹服的恰恰是这一点。现在的状况是,巴沙尔所能做的只有利用他父亲留下的重要遗产——向世界展示出一个进入叙利亚的“三岔口”了。

巧合的是,在我国媒体报道被战争预期所牵引之时,我的一位家人给我打来电话,说她正在叙利亚驻伊朗使馆办理去叙利亚的签证,使馆听说她是中国来的,特地派了使馆一秘与她谈了两个多小时叙利亚局势。我说他是想让中国人也去看看叙利亚版的“三岔口”。■ 叙利亚政府军叙利亚的局势中东局势叙利亚三叉叙利亚战争

上一篇: 体育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