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车之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北京 高先生)
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已经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慢慢淡出。原因很复杂,城市规划的无序,交通设施设置的失当,交通规则细化的有失公平,层出不穷的自行车和行人空间的挤占,交通管理的“效率第一”原则使得骑自行车成为越来越不安全的交通参与行为。
举几个相当危险、骑车人定是感同身受的例子:
北京的长安街可以说是交通设施配备最全、警力配备最充分的道路。但在上下班高峰期,由于长安街东西向为北京最重要的枢纽要冲,交警管理也是本着“东西向通行为第一要务”的原则,经常在上下班高峰时段让南北向路口的红灯亮上三四分钟甚至更长,不耐烦的骑车人索性经常在路口“闯红灯”。骑车人也应该遵守交通法,但是也要考虑他们的耐受度。
某两个重点中学位于一条上下行共两条车道的马路上,一到每天的上下学时间,整条马路包括便道上都停满了接送孩子的车辆。交管部门对此束手无策。更加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原来交通标示线还有2米多宽的慢行道,前段时间2米多宽的慢行车道施画了车位,车位一旦画了,总不会空,自行车只有在不到1米宽的空间里通行,相当危险。
还有就是助力自行车到电动车的演化发展。现在的电动车动力、速度都相当强劲,比较危
险的就是刹车问题和它开起来没声儿,在自行车身边悄无声息地高速掠过,是很多骑车人都觉得异常危险的事情。北京基本不给摩托车上牌照,但是并不等于摩托车被彻底禁止,在一些区域,无照摩托相当横行,他们不仅敢于蹿上快行道给汽车制造麻烦,在慢行道上的横行也让自行车无所适从。在某些区域,比如地铁连接线路,“黑摩的”在慢行道上的疯狂逆行恐怕也是骑车人躲不及的危险,可悲的是,这样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还很嚣张。
我们的交通参与不是没有制度约束,也不是没有管理者和管理程序,就是不彻底,什么都讲“实际情况,复杂因素”。有些事情很简单,如果自行车真的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交通参与,不如把它禁了算了。电动助力车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4年前就开始考虑制定标准,约束助动车的大小、质量、速度……种种复杂原因,搁浅了。其实交通管理有那么复杂吗? 骑车自行车交通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