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投稿的那些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福建厦门 冯兵)
最近我给两家“核心”学报打电话询问两篇稿件的审稿情况,结果都得到了与文章质量本身无关的答复。一家说:“你们学校的稿子我们学报是不用的。”我校与这家学报所在高校乃同城兄弟,如此“特殊照顾”原因不得而知。另一家听我报上姓名后问:什么职称,是何学历?然后明确告知,对于外校的稿子,他们基本只用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者博士生导师的稿件。有时候想想真是心酸,甚至觉得自己颇有些奴性。可没办法,谁叫自己是个讲师,之前更可怜,还只是个博士生和硕士生呢。
曾在网上看见个帖子,说有个年轻的职业院校教师给一家核心学报投稿,规规矩矩等到3个月以后打电话到编辑部去询问,结果编辑说:“像你们这种学校的教师来的稿件我们是不会看的。”一个刚考上我校的硕士生还跟我讲了他本科一位老师的牢骚:“我们发表论文是为了评职称,但很多期刊却偏偏要我们有职称了才能发。”呵呵,一个冷笑话!
诚然,重点院校、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科研方面通常会较其他人更成熟一些,但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梁漱溟的学历也不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中学毕业吧,可谁敢说他不是一个大家?人文科学并不需要重大设备、重点实验室,需要的主要是勤奋、积累与敏悟,小学校、小教师也能够出大学问。这道理各大期刊编辑并非不明白,但面对大量的来稿,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经费有限,人手不足,而编辑也不是全能的,任何领域的稿件都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其独到的学术价值……怎么办?那就只好硬性划定一个标准了。于是乎,来稿作者的单位、学历、职称情况就成了判断稿件质量的基本要素。又所以,也才有了广大一般院校的、低职称、相对低学历的年轻学者们的郁闷:文章难以在高水平的刊物上发表,评职称(研究生则是拿学位)很无望。那些核心期刊大都不曾明言这一规则,而且都规定必须等到3个月(甚至6个月)以后没有消息了,作者才能改投其他刊物,否则就是一稿多投,违反学术规范。悲哉!
总得有个解决办法吧?在笔者看来,一方面编辑部不能有门户和学术地位的偏见,另外,我们的学位和职称评定标准必须改革,尤其在高校,认定教学和研究能力应该引进更多的考察元素,不搞唯论文是举,让学术研究活动回归本来面貌,论文“市场”上的乱象当可遏制。此外,把审稿期限定在1个月可能更为合适。 大学投稿论文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