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诡异苍穹——未完的纳粹飞碟传说和娱乐想象
作者:朱步冲( 科幻电影《钢铁苍穹》剧照 )
夭折的“神奇武器”
一切研究、推测与恐慌都源于一次模糊不清的空中邂逅,哈罗·奥格斯伯格少校,美国陆军第15航空队的一名轰炸机指挥官,在1944年12月,执行前往汉堡的轰炸任务中,在1万英尺的高空,被导航员的惊呼所吸引,他从左侧舷窗中看到,一种速度令人惊愕、闪闪发光的圆盘飞行器从编队旁掠过,然后骤然上升,顶部机枪塔的旋转速度无法跟上,更遑论瞄准射击。很快,越来越多的盟军飞行员声称他们在执行任务的途中看到了这种神秘的东西,并依照一本流行漫画中的角色,称其为“喷气战机”(Foo Fighters)。
盟国军事情报局顺理成章地推测这些神秘的飞行器是纳粹德国为了扭转战局而研制的某种高科技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第三帝国领导人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途径公开宣扬或暗示,他们掌握了某种可以轻易扭转整个战局的‘神奇武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军事史与国际政治研究专家桑克·内泽尔教授告诉我们,“V1和V2飞弹已经频繁开始袭击伦敦以及其他英国的大中型城市,英美远程轰炸机编队和护航战斗机也开始与Me-262、He-162等德国研发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欧洲上空交火,虽然它们造成的损失并不难以承受,但这些第三帝国末日科技造就的未来飞行器却给盟军战斗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冷战”与东西方长期因意识形态分裂而产生的冲突与隔阂,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的遗产还包括某种锚定在大众文化中、挥之不去的恐慌与迫害想象,这些因纳粹的暴行和高度发达的杀人技术产生的妄想和灵感都构成了50年代至今,西方世界普遍的文化焦虑的核心。2006年,彼得·约翰·罗斯执导的《战争的恐惧》,描绘了一群桀骜不驯的美军特种兵在战略情报局的指挥下,在纳粹秘密的地下兵工厂中遭遇了一支能够变异为狼人的僵尸德国大军的故事;而将于2012年4月上映,由年仅28岁的芬兰独立导演季莫·沃伦索拉执导的小成本科幻电影《钢铁苍穹》(Iron Sky),则再次将纳粹飞碟即将从月球发动袭击这个题目搬上银幕。
从《黑色太阳》到《钢铁苍穹》,无数部涉及纳粹阴谋与高科技神话的虚构与纪实性作品中,都缺少不了一个诡异而模糊的身影:出身土木工程师,深受希姆莱宠信的武装党卫队少将汉斯·卡姆勒(Hans Kammler)。在1944年以来通过插手指导一系列纳粹德国高科技武器研发项目,成为第三帝国末期最具实权和神秘性的人物。纳粹德国军工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在其回忆录中说,卡姆勒身材高大结实,眼窝深邃,有一双锐利的蓝色眼睛及一头“日耳曼纯正血统”的金发,浑身散发着一种无情的残忍、孜孜不倦的执著狂热以及精明的盘算。1944年下半年,卡姆勒被任命为“A-4火箭项目党卫队帝国领袖特派员”,成为佩内明德等纳粹德国各个秘密武器试验基地的太上皇。
( 汉斯·卡姆勒 )
具备垂直起降技术的战斗飞行器,是卡姆勒最为热衷的先进科技研发项目之一。1943年中期,欧洲上空的制空权终于彻底易手,盟军制定了彻底摧毁第三帝国战争工业和交通运输系统的大规模轰炸战略,随着美国的B-17、B-24与英国兰开斯特等四引擎重型轰炸机,以及P-51野马远程护航战斗机的参战,迫使纳粹绝望地需要在短期内迅速开发出决定性的新式武器,以求保护自己满目疮痍的领土和维持战争的能力。
为了抵抗同盟国空军日益频繁的大规模战略轰炸,同时针对其性能优异的护航战斗机P-51野马,纳粹空军急需一种对后勤、机场跑道依赖度最低的高性能截击战斗机。秋天,梅塞施密特、容克、亨克尔、福克·沃尔夫等德国知名航空企业分别提交了自己各具超前试验感、五花八门的参选方案,而其中的某个绝密项目,则被称为“施里佛-哈伯默尔计划”,它以项目负责人、德国空军试飞员鲁道夫·施里佛和奥地利航空工程师奥托·哈伯默尔命名,项目设施位于布拉格近郊的戈贝尔空军机场,参与的德国航空工业公司包括容克、福克·沃尔夫等。
关于“施里佛-哈伯默尔计划”,如今历史学研究者手中只有一些残存零碎的档案能够窥探它的原始面目,但它确实是纳粹德国“飞碟”的摇篮。约瑟夫·A.厄普,一名曾参与该项目的工程技师作证说,戈贝尔空军基地一共制造了15到18具碟形飞行器,它们的直径大约为5至6米,在中心控制舱周围,围绕着一圈可以调整角度、围绕中央原型机身高速运动的小型襟翼。在以火箭发动机驱动襟翼旋转产生升力,驱使飞行器升空后,中央的涡喷发动机开始工作。作为佐证,美军在缴获的福克·沃尔夫公司设计图纸和文件中发现,从1944年9月起,在设计师奥托·帕伯斯特和海因茨·冯·哈勒姆的带领下,纳粹空军开始推敲“垂直起降截击机”的研发,而最终成型的两个方案都是惊世骇俗的“推力翼”型设计——几片呈不同角度的机翼围绕机身旋转,有副翼气动控制面,每具机翼的翼梢处都安装一台洛林式冲压喷气发动机,由于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无法在时速低于300公里时启动,所以中央的机身必须安装额外的第二套动力系统。
“似乎可以肯定,‘施里佛-哈伯默尔计划’如果真的已经从图纸付诸实践,那么戈贝尔机场上出现的飞碟,就是福克·沃尔夫公司研发的垂直起降截击机的原型。”内泽尔教授告诉我们,“在福克公司的试飞报告中,曾提到在每台洛林发动机上追加一部沃尔特HWK109火箭发动机,以便在起飞阶段使飞行器快速达到300公里时速,从而启动前者。然而,此方案在测试中所产生的一个现象就是,火箭发动机喷出的炽热燃料颗粒和粉尘在机身周围形成了一套巨大的火环。”
( 第三帝国航空工业设计师沃尔特·霍顿
)
无独有偶,福克·沃尔夫于1945年2月推出的另一垂直截击机紧急预备方案“FW VTOL Project”,也是一款极具未来感的碟形垂直起降飞行器。依据现今保留在德国国家档案馆中的几张设计图纸,我们知道这种飞行器酷似一个巨大的飞盘,除了机头外,整个机身和机翼完全融为一体,两具巨大的两叶螺旋桨被安置在机身中央的函道里,反向旋转以抵消偏航扭矩,机翼后缘安装了副翼和一枚不大的垂尾,用以帮助飞机在高速飞行时消除震颤,保持横轴方向稳定。
为了及早将这些近乎狂想的未来设计投入战场,德国不惜耗资巨大,将相当一部分军事工业设施转入地下。在乌尔舍堡附近的废弃盐矿坑道中,柏林-施潘道和巴斯多夫-祖尔斯多夫发动机工厂负责昼夜不停地生产He-162、Me-262喷气战斗机所必需的BMW-03以及容克Jumbo-04等不同型号的喷气引擎;在德国中部的哈尔茨山脉中,来自多拉-米德尔鲍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1.2万名囚犯与战俘在山体开凿的地下车间中每天工作12小时,生产V-2飞弹零部件与其他处于试验状态的致命武器。而第三帝国为自己最后负隅顽抗所准备的“全国最后阵地”(Alpenfestung),则位于多山,云雾弥漫的意大利北部加尔达湖附近,一直延伸至图林根地区:它拥有地下兵工厂、藏兵洞,庞大的指挥中枢机构甚至配备了特殊掩体式跑道的军用机场。庆幸的是,由于纳粹德国临近覆亡时混乱庞杂的官僚机构之间的掣肘,以及资源匮乏,大部分关于“全国最后阵地”的构想仅停留在蓝图上,或直至帝国覆亡时仍未完工。
哈罗·奥格斯伯格少校等盟军飞行员目击的神秘飞行器,带有光环的“喷火战机”是否就是福克·沃尔夫公司的垂直截击机原型?在厄普的审讯材料中,他指出,这些“飞碟”的首次正式飞行是在1945年2月,显然与早在1944年12月就与盟军飞机相遇的“喷火战机”情况不符。然而其他一些资料指出,最早的试飞可能早在1944年8月就已经展开,厄普的同事、德国空气动力学专家格里格·克莱恩在回忆录中指出,这些碟形飞行器拥有相当出色的表现,能在3分钟内攀升至3万英尺的高空,其平飞速度能轻松地突破音速。但这种机翼高速旋转产生的巨大力矩和震颤,使得试飞员胆战心惊并经常导致失控坠毁事故,在缺乏计算机辅助操控校正系统的上世纪40年代,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致命伤。
银虫计划——美国的新野心
1945年5月8日,在柏林东部的卡尔斯霍尔斯特,德国军事工程学校原为饭厅的一幢两层楼房里,凯特尔元帅在德国无条件投降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布在欧洲结束,然而“飞碟”的身影并没有立刻从空中销声匿迹。为了在即将到来的美苏全球战略对峙中拔得先机,美国战略情报局和五角大楼制定了一系列代号为“阴天”和“纸夹”的秘密行动,在战争的最后时刻即开始系统性收集纳粹德国掌握的军事工业高科技设备、资料与人才,并借此启动了一系列研究与试验。
根据1995年揭秘的五角大楼档案,从50年代初期开始,位于美国俄亥俄州西南端滨河区的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曾是一项名为“银虫”(Silverbug)的秘密飞行试验计划的大本营,这里麇集了空军技术学院、空军莱特实验室等机构,其预算达到5亿美元,目的则是为了开发下一代性能优越的试验飞行器。根据档案披露的数据,“银虫”计划研制的碟形飞行器总重达到3600磅,平飞速度为音速的2.3倍,最大升限为8.06万英尺。作为障眼法,怀特·帕特森基地与加拿大航空企业Avro曾合作研制了运载两人、表现差强人意的碟形飞行器“Avrocar”,然后以“表现不合格”为理由,将其废弃。
“银虫”计划的幕后智囊,则是第三帝国大名鼎鼎的航空工业设计师沃尔特·霍顿与雷玛·霍顿兄弟(Walter Horten & Reima Horten)。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加入德国空军的霍顿兄弟对无机身与尾翼的“飞翼”型号飞行器设计理念始终情有独钟,最终他们的“飞翼”式先进战斗机方案Ho-IX被德国空军部相中,并在1944年3月1日进行了首次无动力滑翔试飞。位于图林根的哥达飞机公司也受命在霍顿兄弟设计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生产20架编号为Go-229的飞翼型喷气战斗机,前者使用两台Jumbo-004B涡喷发动机,后者则采用了BMW-003发动机。由于驾驶舱加压与飞行服保护技术等技术瓶颈,飞行员必须以俯卧姿态操纵这种外形酷似半个世纪后美国B-2隐形轰炸机与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的飞行器,在1945年举行的最后测试中,已经更名为P.60A的Go-229方案曾经在试飞中制造了时速915公里、爬升率14米/秒的惊人纪录。
然而无论是Go-229还是Ho-IX,都没有机会正式升空与盟军先进的战机一较高下,从而挽救第三帝国败亡的命运。1945年4月14日,巴顿麾下的美国第三集团军攻占了哥达,缴获了接近完成的Ho-IX V3号原型机和哥达公司的全部设计资料图纸,而霍顿兄弟也因“飞翼”项目而荣登“黑色名单”,成为五角大楼和情报部门志在必得的德国高科技人才。
“1947年,在哥廷根拥有了一间民营工程设计工作室的沃尔特与美国著名航空设计师、同样醉心于飞翼航空器的约翰·诺斯罗普开始练习,驻威斯巴登的美国驻欧空军司令部也愿意为沃尔特的美国之行大开绿灯,但在官方记载中,沃尔特最终没有成行。”内泽尔教授表示,“然而根据一些未曾充分证实的资料表明,怀特·帕特森基地曾利用缴获的哥达公司资料,以及在沃尔特·霍顿本人和其他涉及该项目的德国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开发了某些外形极具未来感的飞行器。”
正在怀特·帕特森等基地展开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飞行试验的同时,UFO目击事件也逐渐成为美国媒体吸引读者眼球的新武器。1947年6月,42岁的私人商用飞机驾驶员肯尼斯·阿诺德驾驶一架Allair A2型飞机,在华盛顿州米纳勒尔市附近9800英尺的空中遭遇了一群神秘的飞行器,阿诺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形容它们“外形如同新月或者澳大利亚飞镖,有着银色而闪烁的光洁表面”。在《芝加哥论坛报》、美联社记者的大力报道下,“阿诺德事件”成为“二战”后美国第一起飞碟目击事件。两周后,在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空军基地附近,许多当地居民声称目击了一起坠毁事件,一些飞碟爱好者和新闻媒体坚信,坠毁的并非是一只官方声明中的气候探测气球,而是一艘来自外太空的碟形飞行器。根据空军发布的新闻简报,坠落飞行器的残骸被送回了怀特·帕特森基地。
“从外形上看,阿诺德目击的所谓‘飞碟’,与霍顿兄弟的‘飞翼’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许他有意无意间目睹了怀特·帕特森基地的某些高度机密的飞行器试验。”内泽尔教授说。在《罗斯韦尔——幕后的纳粹》一书作者杰瑞·E.史密斯看来,制造这些飞行器为外星人造访谣言的正是五角大楼和美国政府:“这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反向宣传,先造出冠冕堂皇的官方解释,声称你看到的是鸟群、云朵、闪电甚至大气反射的幻影,再炮制出一些让大众津津乐道的泄密消息,飞碟,外星人的尸体,神秘的未知金属,一切都在于遮蔽真相。”
余波和大众想象
确实,无论是位于内华达沙漠中神秘的51区,还是怀特·帕特森基地,更多的秘密研究与试验迄今为止仍然处于某种“秘而不宣”的状态。航空动力学专家、Me-163火箭战斗机的主要设计师、后曾在怀特·帕特森基地参与研制三角翼布局截击机XF-92A的亚历山大·列别什(Alexander Lippisch)博士曾在美国情报部门的询问中透露,“二战”末期,德国曾在碟形飞行器研制方面走得更远,其中包括被称为“钟”的“Die Glocke”,这种直径9英尺、高约12至15英尺的钟形飞行器,内置一对旋转方向截然相反的涡桨发动机,利用康恩达原理进行飞行。而奥地利工程师弗·邵贝格尔研制的“涡流内爆发动机”,利用电动马达对灌注其中的压缩空气和液体(比如水)同时进行离心和向心旋转,最终产生冲力。有未经证实的资料称,在大战即将结束时,邵贝格尔的内爆发动机终于被安装在代号“柏罗湟女战神”的V9型飞碟上,其试飞表现令人惊艳,而其设计资料则最终落入了五角大楼之手。前纳粹空军总司令、希特勒的继承人赫尔曼·戈林在纽伦堡受审期间,则信誓旦旦地宣称:“假如再给我4到5个月时间,碟形战机将改变整个大战进程。”不过,这一切都未经证实,其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与神秘的碟形飞行器一样,它的幕后黑手汉斯·卡姆勒也悄然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在盟国公开的纳粹战犯名单上没有他,虽然他的勤务兵、专车司机柯克·普鲁克和副官海因茨·泽尔纳在战后审讯中宣称,卡姆勒已在1945年5月初纳粹投降之际服毒或吞枪自戡,但证词始终相互矛盾,漏洞百出,其尸体也始终未能找到。有趣的是,斯佩尔则在回忆录中表示,卡姆勒早在1945年初,就向其透露过,他在考虑将手中掌握的V2火箭、喷气战斗机等先进技术交给西方盟国,从而逃脱德国战败后被问责的命运。在拍发于1945年5月1日、来自卡姆勒所在的诺德豪森地下军工厂的最后一封电报中,这位党卫队少将拒绝了其顶头上司希姆莱要求调用其手中仅有的两部“卡车”的要求,而“卡车”则是纳粹空军内部对尚在试飞状态的容克390大型运输机的代号。Ju-390可以运送100名乘客,航程最高可以达到6000公里,卡姆勒搭乘它去了传说的南美隐居,还是最终与英美盟军达成了某种幕后协议,这同样是一个不解之谜。■
(感谢桑克·内泽尔教授提供的资料与大力协助;本文图片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文 / 朱步冲) 苍穹空军武器诡异纳粹飞碟德国空军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