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盛行解构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明朝万历年间,解构之风盛行,上至文官武将,下至山人游棍,均崇尚打破权威、去模范化。比如锐意改革的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两袖清风的海瑞不为庙堂所容。

万历年间的大臣个个胆肥气壮,整起皇帝来可谓前仆后继,或者跟皇帝单挑,或者组团讥讽他。比如一个七品芝麻官雒于仁就敢上疏历数皇帝的四宗罪:嗜酒、恋色、贪财、尚气。把万历皇帝气得半死。也亏得他有那么一点点善良,一点点软弱,没有对雒于仁痛下杀手,而是万分委屈地把大学士们召到跟前,撒娇卖萌地向他们告状为自己辩护,最后大家连哄带劝,把雒于仁革职为民了事。

不是当时没有酷刑,东厂、锦衣卫不是食素的,但大臣们不怕。尤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君臣纠结负气了数年,在大臣们心中,帝王家事无小事,立嫡还是立长还是立强,代表了道义,代表了忠诚——但是,他们在边务战事上却几乎个个手足无措。当时流行的五君子、七君子、十君子什么的,都是敢于跟皇帝叫板的人,虽然下场都不怎么好,但舞台下的观众欢迎,同僚们也往往钦佩,备不住几年以后有人营救就能东山再起,真是叫好又叫座。但是后来,大家也都不爱跟皇帝玩儿了,因为对大臣的刺激他越来越没反应。那些不愿继续为朝廷做事的,往往打个报告,不管批准还是不批准,自己就挂起官印走人。皇帝也懒得追究。当然,皇帝们自己也很会解构。万历皇帝就28年不上朝,堪称“超级宅男”,还时不时自导自演一出剧来戏弄戏弄大臣。

说起大臣们如此不畏强权,大约跟童年经验也能扯上点关系。越是少年得志的人,似乎越不在乎功名利禄。明朝神童辈出,人才济济。千古名相张居正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他还不算最神的,正三品封疆大吏顾璘,20刚出头就中了进士。元美词宗王世贞19岁就中了进士。正德后期和嘉靖前期的内阁首辅杨廷和,12岁就中了举人,19岁中了进士。他的儿子杨慎,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神童,他的不在乎也更具有典型性,因在大礼议中多次力谏哭谏,惹得朱厚熜大怒震怒,下狱、廷杖、再廷杖,几乎丢了小命,既而被削籍,流放云南30多年。

还有一位神童,没在这个豪华的名单里,但他也值得一说,这就是胡应麟。虽从小被称为神童,自视甚高,见者激赏,但是26岁才中举人,而进士就屡试不中。但他无疑是个狠角色,一出手就买了4万册书,自己建了个家庭图书馆,自封“少室山人”,从此宅进小楼成一统。不过他处世有点“二”,曾在当时的一个顶级文化人饭局上大骂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戚继光是“粗人”,举座震惊,戚继光更是Hold不住,避席而去。

要知道,当时的御倭英雄戚继光,与大名鼎鼎的王世贞和汪道昆是“石友”,也正是在这二人的影响下,在弇园的奢华、昆曲的风雅的熏陶下,戎马半生的军事天才意识到过去的生活是多么粗粝,从此华丽转型,吟诗作赋,招贤宴士。天才就是天才,弃戎拾笔,同样取得骄人战绩,被尊称为元敬词宗先生,以至于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道路相望。正当文化人戚继光自我感觉良好时,胡应麟公开“骂座”当头棒喝,如此解构,让他情何以堪。■(文 / 阿紫) 历史盛行中国古代史唐朝解构历史学万历明朝戚继光明朝历史

下一篇: 独自进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