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橄榄球时间”的新西兰
作者:李三( 10月23日,橄榄球世界杯在新西兰的奥克兰伊登公园内举行,新西兰国家橄榄球“全黑”队在赛前跳“哈卡”舞 )
这些天奥克兰正在举办2011橄榄球世界杯,无论是机场还是街头,随处可见世界杯的各种招贴画。英式橄榄球是新西兰人最喜欢的体育比赛,英式橄榄球在这里的地位就像足球在巴西,球迷的狂热程度,不亚于英超在不列颠、德甲在日耳曼。在半决赛上,新西兰国家队击败夙敌澳大利亚队,新西兰举国上下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球迷们已经开始遥望巅峰——希望能够在决赛中击败法国队,重温24年前夺得世界杯的梦想。
对新西兰来说,橄榄球世界杯赛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绿茵场,新西兰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国际游客数量上月同比猛增了26%,达到7.44万人次,其中1/3表示他们是为世界杯橄榄球赛而来。除了大批前来观赛的游客活跃了当地经济,杯赛也成为文化展示的一个窗口。在欢迎澳大利亚橄榄球世界杯参赛队的仪式上,澳大利亚的球员与前来欢迎的主人行“碰鼻礼”——主人和客人鼻头相碰,据说这是毛利族人一种传统的见面礼,而最具代表性的毛利战舞,也多次出现在绿茵场上作为橄榄球激战前的垫场。
经历了半年前强烈地震,新西兰正在恢复着往日的宁静,基督城的伤口正在愈合,而他们为守护“百分之百纯净”的努力,仍然一如既往。
专访新西兰外交、贸易部长麦卡利
新西兰政府的外交、贸易部长默里·麦卡利(Murray McCully)先生原本就已经非常忙碌,在政府内阁,他是外交和外贸一肩挑,由于同时还兼任橄榄球世界杯赛部长,在杯赛举办期间,周旋于外交、外贸以及体育、文化等多个领域,麦卡利可谓日理万机。在奥克兰短暂的采访期间,麦卡利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等待采访的间隙,记者注意到,这位仿佛有着三头六臂的部长一直忙于接听打来的各种电话。
( 默里·麦卡利 )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们很难理解新西兰人对橄榄球的狂热。
麦卡利:英式橄榄球是新西兰第一运动,这跟我们的历史有关。橄榄球世界杯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一次全民的狂欢盛会。24年前的1987年,我们最后一次夺得了世界杯的冠军,新西兰人渴望世界杯已经很久了,也该拿一次世界冠军了。巧合的是,24年前新西兰同样是跟法国争夺冠军,地点同样是奥克兰。
( 基督城雅芳河是一条从城市中间环绕流淌的河流,坐在船上,虽居闹市,却能远离尘嚣 )
抛开冠军归属不说,但从门票销售来看,我们已经超额完成了销售目标,达到了2.68亿新元。此前新西兰门票销售历史最高纪录是2005年狮子杯橄榄球比赛,我们现在的门票收入是2005年狮子杯的11倍。
三联生活周刊:你身为外交部长,同时还是本次英式橄榄球世界杯组委会的主席,在你看来,你如何评价这场体育盛会?
( 剪羊毛是新西兰的一个特色,畜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 )
麦卡利:通过橄榄球世界杯赛,海外游客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新西兰。作为外交部长,我邀请了很多国家关心热爱体育的官员,比如阿联酋的外长,他本人虽然更关心甚至拥有像曼城这样顶级的足球俱乐部,但他本人还是欣然接受了我的邀请来到了新西兰。橄榄球世界杯是本年度最大的体育赛事,这个赛事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范畴。
三联生活周刊:新西兰的橄榄球很强大,听说橄榄球也要进入奥运会?
麦卡利:从2016年开始,七人制的橄榄球将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我已经跟中国体育总局的负责人接触过,在工作层面,新西兰方面已经准备从2013年开始向中国指派一名资深教练,我们的七人制橄榄球队是世界冠军,我知道中国的女子橄榄球队非常不错。
三联生活周刊:新西兰有不少来自中国的移民,你如何看待移民?
麦卡利:新西兰是一个移民国家,我所在的选区就有很多的中国移民。在我看来,他们都非常勤奋、努力。来自中国的移民也是发展两国贸易很重要的一支力量,中国移民更了解中国的情况,他们起到了桥梁作用。新西兰还有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也将在两国文化、贸易交流中发挥作用。
三联生活周刊:近年来新西兰与中国的贸易发展状况如何?两国贸易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麦卡利:自从2008年以来,新西兰出口增长的一半来自中国,中国是新西兰最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之一。明年就是新西兰和中国建交40周年,新西兰政府将与中国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经济贸易合作。
新西兰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出口木材的30%销往中国,羊毛也是出口份额较大的商品,达到了38%,林业产品出口的份额是25%。另外,新西兰的乳制品全球闻名,出口中国的份额达到了11.5%,乳制品出口中国的份额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另外,我们在服务行业提供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例如食品检测、科学技术转让等。此外,每年有数量可观的中国学生来新西兰学习英文或在这里读大学,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新西兰政府同样重视跟中国的学生以及学术交流。
新西兰的食品是如何安检的
在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采访期间,恰逢新西兰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食品博览会,奥克兰为这个博览会修建了一个叫做“食品碗”的建筑,这只“碗”位于港口区最繁华的地段,来自奥克兰以及周边地区的食品加工企业纷纷带来了自己最新研制的美食,小到自家制作的果酱,大到拥有600多个品牌的新西兰食品巨头。
不过,在这个食品博览会上,更多还是中小型企业,他们拿出跟大学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开发的新产品。在10月20日的食品颁奖晚会上,以食品研发闻名全球的梅西大学副校长亲自出席并发表演讲,强调食品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关乎食品工业未来,他鼓励更多的梅西毕业生设计出更新颖、更高水平的,同时又有新西兰特色的食品和品牌。
参加食品颁奖晚会能真切地感受到新西兰人的自豪感,在这样一个只有4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人们在乳制品、蜂产品等看似寻常的食品行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专心。在奖企业的发言中,大家把开发安全高质量产品奉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位于奥克兰郊区的Asure Quality集团,是新西兰最大的食品检测机构,该集团几乎垄断了新西兰全国食品检测市场。10月21日,集团首席执行官托尼·艾甘(Tony Egan)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三联生活周刊:在新西兰,食品检验这么大的任务为何由一个公司担当呢?
托尼:新西兰政府是食品质量规范标准的制定者,但具体到质量检测这样细致的工作,政府则可以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具体实施。在新西兰,原本有两个食品质量检测公司,2007年合并成现在的一家公司,这个公司百分之百属于新西兰政府,目前集团的全年营业额在1.4亿新元(约合7.4亿元人民币)。虽然我们是政府企业,但是在具体运营上,并不受政府影响,公司有独立的董事会。实际上,我们是独立于政府和食品企业以外,面对所有企业和消费者的第三方机构。
三联生活周刊:质量保证究竟是国家行为还是企业行为?
托尼:“Asure Quality”顾名思义,就是保障食品质量品质。公司独立运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被个别企业所绑架,保证了检测的公信力,而公信力正是我们存在的基础。在食品检测方面,我们有100多年的历史,从规模上来说,可能我们没有美国、德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食品检测机构那样庞大,但我们发挥自己的所长,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乳制品、海产品以及蜂产品等几个有新西兰特色的领域。
三联生活周刊:机构有多少人员?在日常运营中是如何提供食品质量检测的?
托尼:在过去100多年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集团目前有1700个专业人员,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有140多个实验室和检测中心,这些检测中心和实验室不仅为当地提供食品检测服务,也为欧洲、美国等市场提供检测服务。新加坡检测中心的食品检测业务已经覆盖到周边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斯里兰卡,乃至整个中东地区。我们曾经在新加坡做过一个蜂产品的检测推广活动,当时有60个厂家报名参加。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公司行为,你们如何保证食品检测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托尼:有很多方法来保证经过我们检测的食品是安全、可靠甚至是新鲜的。首先,集团投入很大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仪器,我们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对需要检测的产品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的检测报告。Asure Quality提供的服务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最终上市的食品,还提供跟生产食品有关的环境检测服务,包括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测定,此外,我们还提供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杀虫剂、除草剂以及兽药残留物的检测等。
三联生活周刊:新西兰的乳制品闻名遐迩,乳制品的质量是如何保障的?
托尼:乳制品的原料是动物乳,保障乳制品的质量就必须追根溯源,从动物开始跟踪检测。我们有专门的专家对各种奶牛、奶羊进行检疫,我们的兽医要对奶牛进行各种疾病测试,例如肺结核等,实验室还要对动物的粪便进行现场检测,这些环节,对于保障乳制品的安全至关重要。我们的王牌产品结合菌苗销往世界各地,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生产基地,我们为多家世界知名公司生产动物疾病诊断设备,同时也开发治疗动物疾病的药品。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否注意到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否有计划涉足中国的食品安检市场?
托尼: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大市场,我们跟中国的食品工业协会也有广泛的接触,也经常接待来自中国食品检测方面的同行专家,我们希望能够把很多成功的经验介绍到中国去,为中国的食品安全特别是乳制品安全提供帮助。2012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开发亚洲市场,中国则是我们亚洲市场开发的重中之重。
探访震后基督城
10月19日,本刊记者从奥克兰飞行一个多小时来到了震后的基督城。位于新西兰南岛的基督城当天大雨瓢泼,这个梦幻般的花园城市自今年2月份发生6.3级地震以来,正在经历着大自然的严峻考验。据总理约翰·基说,那次地震的破坏程度,比当年横扫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卡特里娜飓风厉害至少5倍。
车子驶过市区、街道,目力所及,市中心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仍然处于隔离状态,一些彻底倒塌的房屋已经拆除完毕,而一些危房的周边则围起了栅栏,车辆不被允许进入。虽然距离地震已经过去了半年多,很多危房还没有及时处理,震后重建看来还需要一些日子。
灾后基督城中心建筑的拆除工作进度缓慢一直是公众批评的焦点。今年5月,坎特伯雷震后重建管理局(CERA)接手震后重建工作,共有492座城市中心建筑列入拆除名单,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300多座彻底拆除完毕,其余的也正在拆除过程当中。
位于曼彻斯特的SBS House被称为新西兰“二战后最具意义的办公大楼”,曾经获得两次新西兰建筑师学院(NZIA)的大奖,不幸的是也未能在大地震中幸免,将地上部分完全拆除,就要花两周时间。坎特伯雷震后重建管理局拆除负责人说:“拆除过程复杂不光是建筑表面部分,还包括地基部分。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光地基清除就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基督城被公认是英伦三岛之外最具有英国风情的城市,如今,这个英国人1850年建立的花园城市虽美得那样凄凉,却依旧显示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雅芳河缓缓流淌穿城而过,街心花园花团锦簇,树木花草非常茂盛,城中的教堂虽被地震损坏,但幸好没有被完全损毁,依然还屹立在那里,成为不倒的地标。如果不是间或看到震后倒塌的房屋,完全不会意识到这里在半年前曾经有过一场大地震。
在市区外的一个体育场旁边,基督城商会搭建了一个非常大的白色帐篷,这里目前是基督城2000多个商会会员的办公中心。记者看到,尽管办公室搭建在帐篷里,但办公设施一应俱全,办公室、会议室、工作餐厅应有尽有,完全是持久战的阵势。虽然外面大雨滂沱,帐篷的大门不时被狂风吹开,帐篷里的工作人员们却都从容淡定地有序工作着。
皮特·汤森德(Peter Townsend)先生目前是“帐篷商会”的总裁,在一间不到2平方米的透明办公室里,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他介绍说:“地震损坏了办公楼,我们不得不在这样简陋的帐篷里为商会的会员工作,但我们没有因为办公环境简陋而怠慢工作。”他是一个乐天派:“不是吗?今天外面的风很大,而且下着大雨,这种天气的好处就是,在帐篷办公室里不会太热,空气也非常新鲜。”
在采访结束前,皮特·汤森德甚至还谈到了橄榄球。“工作固然非常重要,但是生活总要继续,何况我们目前的重建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皮特·汤森德有4个儿子。“他们个个都是橄榄球好手,其中一个还是专业球手,在奥克兰的一支球队效力。遗憾的是我只有两张橄榄球世界杯的决赛票,4个儿子需要抓阄来决定谁去,我就只能在家里看电视直播了。”他说。
三联生活周刊:先后发生在去年和今年的两次地震给基督城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皮特:发生在去年9月6日的地震造成的损失并不是很大,虽然那次地震震级很高,但由于震源距离地表中心非常深,没有一个人在这次地震中死亡,只有两个人受伤,这两个人也很快康复了,市政设施也基本完好。但今年2月22日的地震就不一样了,给基督城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有180多人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生命,很多房屋倒塌,特别是一些高层办公楼损毁严重。这次大地震是新西兰历史上损失最惨的一次,保险公司公布数据是100亿新元,其他没有保险的损失很难估计出来。
三联生活周刊:身为商会总裁,地震发生后,你做了哪些工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皮特:地震发生后,我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通过广播向外界介绍灾情,新西兰政府的财政部长在广播里听到我介绍的情况后立即打电话给我,他当时问我需要多少资金,我那时也不知道损失到底有多少,经过与保险行业的专家初步商讨,我们觉得第一批的急救资金大概需要两个亿左右,后来的事实证明,这2亿新元的急救资金基本上满足了前期的需求。
在地震中,基督城中心商业区有不少商业办公楼遭受损坏,商会的办公楼也未能幸免。我自己家的房屋虽然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整个房屋的架构基本上还保持完好,所以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天,我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在我的家里办公。后来我们在球馆旁边搭建了这个临时帐篷,每个部门都有一个专门的办公室,所有的商会会员都可以来这个帐篷寻求帮助。每个在地震中受到破坏的企业可以得到每周350新元的资金支持,企业可以连续6周得到援助资金。尽管这笔资金数目有限,但是能够帮助一些小企业支付员工的基本工资,至少保障企业在短时间内能够生存。
三联生活周刊:地震已经过去了半年多,基督城目前恢复到什么程度?
皮特:作为商会负责人,我非常感谢来自各方面的援助,新西兰政府在第一时间为受灾企业拿出了震后援助资金,这笔资金帮助企业暂时渡过了难关。最感谢的还是基督城坚强的市民,地震造成了很多的财产损失,让180位基督城市民失去了生命,但是我们没有被地震的威力震慑倒。目前,城里的商业恢复情况非常好,地震当中受灾的企业达到30%左右,目前75%的商业活动已经恢复,令我们非常自豪的是,基督城的失业率低于整个新西兰的失业率水平。
三联生活周刊:在基督城重建过程中,你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皮特:对我们来说,地震也是一次重建基督城的机会,作为商会的总裁我首先要帮助会员恢复信心。这里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是我们的家乡,重建后的基督城将更加美丽,基督城仍然是我们的家乡。在未来重建过程中,我们要努力保证资金不能有缺口,一些保险资金暂时还不可能及时到位,财产定损需要一段时间,我们需要与政府、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另外,我们要保证震后有足够的人员参与到重建当中,如果人员流失过多,重建可能要延期。
目前基督城重建的工人缺口达到5万人,这是眼下困扰我的一个大难题。重建需要很多专业技术人员,我们需要考虑未来城市功能的规划。总体来说,我对基督城的未来很有信心,在未来15到20年的时间里,基督城将是新西兰最大的建设工地,重建的总投入资金将达到300亿新元,对建筑行业来说,这里将有更多的机会。■
(文 / 李三) 地震时间橄榄球新西兰地震新西兰三联生活周刊梅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