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伊“暗杀门”:一头雾水的开场锣鼓
作者:俞力莎( 沙特驻美大使阿德尔·朱拜尔接受媒体采访(摄于2007年中东会议期间) )
美方称,负责在美执行暗杀任务的主犯阿巴布希尔为伊朗裔美国人,他雇用参与暗杀的墨西哥毒贩实为美国毒品管制局的卧底线人,美方由此获悉这桩阴谋,并将其逮捕。伊朗方面负责和阿巴布希尔接头的沙库里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耶路撒冷旅”成员,目前仍在逃。
美国司法部长公开称,伊朗政府起草、策划并指挥了这起阴谋。奥巴马表示,他将对伊朗采取最严厉的制裁,并动员国际社会进一步孤立伊朗。12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伊朗马汉航空公司实施制裁;13日,再次放话要对伊朗中央银行发起“进一步制裁”。希拉里表示,此事将使伊朗陷入孤立,同时将使波斯湾安全结盟关系强化,并使伊朗利益遭到更严格的制裁。沙特当局也发表声明要求伊朗必须为其“敌对行为”负责,并着手将此事提交联合国。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立刻予以回应,称美国的指控是“预先编造的阴谋”,目的是在地区国家之间制造不和。16日,伊朗总统内贾德表示,美国每天都想方设法为伊朗制造新的危机,但他们应该明白,恐怖主义是“没有教化的人”所做的事情,伊朗不需要做这样的事情。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发表讲话警告称:“通过对少数几个伊朗人提出荒谬而无意义的指控,美国试图误导世人相信伊朗支持恐怖主义,这个阴谋诡计现在不会、未来也永远不会奏效。”
对于美国而言,对于“暗杀门”事件的高调处理并不为过,即便不考虑是否有刻意针对伊朗的因素,“在‘后9·11’时代,任何受国家资助在美国进行的恐怖袭击都会被视为是绝对的战争行为”。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系教授马克·卡茨(Mark Katz)如此告诉本刊。但“暗杀门”事件的重重疑点仍然引发了争议,比如阿巴布希尔是一个过去几年生意屡屡失败、婚姻又破裂的汽车经销商,一个朋友眼中“无可救药的窝囊废”;又如墨西哥毒枭不可能为了区区150万美元去卖命,美方可能在故意“钓鱼”。曾服务于美国中情局的反恐专家罗伯特·鲍尔在接受美国《大西洋》月刊采访时也指出:“‘耶路撒冷旅’从未如此疏忽大意地使用未经考验的代理人,与墨西哥毒枭联系,通过纽约银行账户汇钱,以及冒着可能被美方逮捕的风险让其代理人入境美国。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好莱坞剧本,而不是一桩‘耶路撒冷旅’的阴谋。我确信美国政府获得了确凿的证据,可能是‘耶路撒冷旅’内的一些人故意这么做使德黑兰陷入尴尬境地。”
不少美国专家开始将目光转向伊朗的内部矛盾。美国斯特耶大学的伊朗裔教授拉苏·拉菲斯(Rasool Nafisi)就认为这样的谋杀事件不可能被伊朗高层所批准。他告诉本刊:“因为害怕遭到美方的报复,这并不是‘耶路撒冷旅’或者伊斯兰革命卫队在美国执行任务的典型模式。伊朗最后一次在美国境内执行致命任务是在1980年,遇害的是一名公开指责伊斯兰政府的批评家。”但他不否认存在一种可能性,即“‘伊斯兰革命卫队’可能未经高层批准擅自采取行动,为的是阻止伊朗和美国之间和解”。6月份伊朗总统内贾德公开承认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之间的矛盾正在加深,以内贾德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哈梅内伊为首的保守派之间的权力斗争逐渐浮出水面,原先亲内贾德的一些伊斯兰革命卫队高级军官也纷纷与其划清界限。而且“耶路撒冷旅”承担着向海外输出“伊斯兰革命”以及将以色列人从巴勒斯坦领土上赶走的任务,可能是由哈梅内伊而不是内贾德亲自指挥。这并非意味着内贾德可以洗清嫌疑。马克·卡茨指出:“假如他在与哈梅内伊的权力斗争中正处于下风,一个绝望的内贾德很有可能相信由美国挑起的攻击会对他有利,他可以凭借守卫伊朗的名义重新巩固自己的力量。但这显然是很鲁莽的做法。”
“暗杀门”的真相恐怕在短期内无法澄清,进入白热化的美伊、沙伊关系却不是那么容易缓和。事实上,今年沙特出兵帮助巴林逊尼派统治者平定由什叶派领导的反政府示威活动,已经令沙伊关系十分紧张。而“对于美国而言,在叙利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美军年底前必须从伊拉克全面撤军的情况下,必须将遏制伊朗问题重新纳入国际视野”。马克·卡茨说。据《纽约时报》报道,乘此机会,美国正在敦促联合国核查人员发布有关伊朗核设施的机密情报。■(文 / 俞力莎) 暗杀开场锣鼓一头雾水美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