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越关系升温背后的“东向政策”

作者:俞力莎

印越关系升温背后的“东向政策”0( 10月12日,印度总理辛格(右)与出访新德里的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会晤 )

两国还确定双边贸易到2015年从目前的27亿美元增加到70亿美元,并计划明年开通直航,共同努力早日签订印度—东盟服务和投资自由贸易协定。

最近几个月来,印越两国之间的接触十分频繁。7月印度海军两栖攻击舰“艾拉瓦特号”访越,8月第二届印越战略对话在河内召开,9月印度外长出访越南并与越外长联合主持印度-越南第14届联合委员会会议。印度新德里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政策研究中心访问教授戈帕拉斯瓦米·帕萨斯拉菲(Gopalaswami Parthasarathy)告诉本刊:“印度与越南的关系历来十分友好。在过去的30多年里,印度与越南扩展了信贷和经济领域的合作,印度的公司自1988年起便开始在越南开展离岸石油勘探业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合作的扩大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与越南的伙伴关系,和我们与其他东盟国家的关系一样,是多面的,涵盖了从教育、农业、贸易、投资、工业到国防与安全等诸多领域。”

“艾拉瓦特号”返航时曾在南海与中国船只对峙,这令印越关系的升温带上了一些特殊色彩。印度前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的话言犹在耳:“从阿拉伯海的北海到南中国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围。”但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南亚问题专家迪比亚什·阿南德教授(Dibyesh Anand)向本刊指出:“虽然最近印越关系的发展极易被人视为一种旨在打击中国的新现象,但其中既有地缘政治的因素,又有经济方面的动力。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印度已经是越南最亲密的盟友之一。这是‘冷战’地缘政治的产物。当时,越南在苏联和印度的支持下与美国和中国对峙。90年代,印度的政治领袖开始强调‘东向’(Look East)政策以及与东盟关系的升温。由于这种地缘政治与经济动力的结合,越南成了印度在东盟国家中最为重要的伙伴。”

“印度政府近来的‘东向’政策是要纠正一种反常现象。”印度消费者团结信托学会下属规则与竞争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苏帕娜·卡玛克(Suparna Karmakar)告诉本刊,“在后殖民时代,东南亚国家试图摆脱多年的殖民统治,当时印度与它们曾有着很强的贸易联系。然而,随着它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为着市场准入的目的而延续下来,印度与它们的联系反而削弱了。”但她认为,“比起双边协议,印度更青睐于多边主义,也因此更愿意与作为一个团体的东盟而非其中个别国家进行合作。从政府角度看,在东盟国家中并没有什么特殊排序,只不过CLMV国家(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被作为一个特殊的亚团体进行对待。越南是CLMV的一部分,但也仅此而已”。

作为印度“东向”政策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已于2010年1月1日开始生效。帕萨斯拉菲指出:“通过与东盟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印度获得进入其伙伴市场的途径,同时承认对方进入自己的市场,在这一过程中,竞争力逊于其东盟国家对手的印度工业也面临着问题。”卡玛克分析:“对印度而言,自贸协定的主要好处来自于服务、投资领域和便于业务人员自由流动的相关合作协议。但印度-东盟自贸协定迄今为止还是一个‘只有商品’的条约,既然印度和东盟的生产商在相似的产品领域进行直接竞争,这就不奇怪为什么收益十分有限。在新的制度下,李嘉图的贸易流动模式需要一段时间来加以实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异所致)。”阿南德则指出:“印度和其邻国能从中实际受益的主要方式不只是自由贸易,还有边境贸易。也就是说,要整合印度东北部省份与中国西南部、缅甸、泰国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但那将要求该地区的主要国家具有其目前所缺失的野心和政治意愿。”

“东盟处在一种有利地位上,可以寻求与多个伙伴既有共同合作又有个别合作。与日本、中国和美国相比,印度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对于除缅甸以外的东盟国家而言都只是一个小演员。但印度的优势在于,与其他三国相比,它与东盟国家没有严重的历史或安全冲突。相对靠近东盟的地缘位置也是它的有利条件。”阿南德如是说。随着印度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东盟也越来越热衷于运用“印度牌”来平衡同美、中、日等国的战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印度的“东向”政策。■(文 / 俞力莎) 越南总理背后升温关系东南亚国家联盟印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