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危机与欧债之灾

作者:邢海洋

雷曼兄弟危机与欧债之灾0( 黄金期货一年来走势 )

又近“十一”长假,3年前长假后的市场恐慌仍历历在目,新一轮崩盘似乎就要上演:9月23日,国际金价跌去102美元/盎司,跌幅5.9%,创下了5年来最大的跌幅,而此前一天,黄金已经跌去了4%。白银更跌去6.5美元/盎司,跌幅17.7%,价格回落到30美元/盎司以下,若加上前一天的下跌,两天中白银跌去了1/4的价值。黄金与白银,这一对主权债危机中最受青睐的贵金属也不能保值,反映出的是投资者的恐慌程度:所有有风险的投机性商品均被抛售,唯有美国债和德国债券才是最后的避风港。

黄金的下跌来得似乎不是时候。世界黄金协会的一份资料刚刚揭示,欧洲国家央行今年以来黄金储备累计增加了大约2.5万盎司,约0.8吨,而这是自1985年以来首次出现黄金净买入。全球央行今年买入的黄金数量,事实上已经比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多,今年上半年全球央行净购入黄金的数量比去年全年的总和还要多一倍。并且,身处危机中心,财政困难的欧洲国家本不缺黄金。作为黄金储备比例最高、且昔日售金最为踊跃的国家,其行为的逆转更具有标志性意义:黄金作为最后的保值品的地位获得了几乎一致的认可。

问题是,金价和银价今年以来仍分别上涨了22.4%和18.2%。并且,当此全球资本市场大动荡的时候,很少有这样的盈利品适合清仓以弥补在其余品种上的亏损。过去18个月,对冲基金押注美元下跌,黄金上涨给他们带来了高额利润。但最近欧洲债务危机升级,欧元对美元一个月就下跌了4%。自8月份以来,对冲基金不断抛售黄金。而观察黄金和白银之外的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今年以来均价格滞重,但在本轮崩盘中也未能幸免:通常被视为经济整体活力指标的铜期货价格9月22日下跌8.6%,跌至52周以来的低点,9月23日又下跌了4.3%。原油期货价格则在9月22日下跌6.3%,结算价创今年第二低的水平。铜和石油的价格回落,反映出投资者对实体经济的黯淡预期。面对经济放缓的预期和金融市场的动荡,投资者还是现金为王了。

与3年前的雷曼兄弟破产相比,当今的主权债务危机的杀伤力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日渐紧迫的欧债危局,恐慌情绪之蔓延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与雷曼兄弟危机的机理一样,欧元区的债务危机爆发,主权债、银行和市场3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而银行处于核心位置。欧洲许多资本薄弱的银行都持有大量欧元区边缘国家的主权债务,一旦其资产被推向市场这些银行就将面临破产。一家银行的破产又将引发更多的连锁反应。9月2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报告中提到在欧洲主权风险已扩散到该地区的银行体系,许多在欧元区开展业务的银行由此面临融资压力。IMF对2010年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各国银行受到的溢出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其结果是在这一期间,银行被迫承受欧元区高利差主权债务带来的信用风险增加,IMF估计其影响规模约为2000亿欧元。其实这2000亿欧元的风险缺口已经出现,如希腊债券已经跌去票面价值的一半,将政府债券按照市场价格计价,银行已经损失了大笔资金。实际上,法国两家银行遭评级机构降级已经引发了对欧洲银行业的一轮抛售。

雷曼倒闭时留下了相当于6000亿欧元的待解决资产。相比之下“欧猪五国”的债务为3万亿欧元。普遍预测是,这3万亿欧元的债务中有50%有违约的危险,意味着金融体系将受到1.5万亿欧元的冲击。而且,由于存在巨量的金融衍生品,欧元区违约的真正数额完全无法事先准确评估。

欧债危机虽规模庞大,困难重重,但理论上也并非没有解决的方法。如同美国上世纪80年代解决了上千家银行的破产危机,我国成功化解了国有银行的坏账,假以时日,银行系统自然可以靠营业获利弥补亏欠。若政府出面予以补贴,以财政资金充实银行的资本,也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欧洲各国也正是这样做的。但所有的解决方案放在当下的全球经济格局下便显得尤其困难:在欧元区,这个“邦联”而非“联邦”的超国家组织里,核心国和边缘国家的利益诉求难以弥合。尽管进行了压力测试,设立援助基金同时连续开会商讨,欧洲的政策制定者们依旧未能找到一个长期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希腊还只是“欧猪五国”中体量最小、最容易施救的一个。难怪市场信心崩溃。

尤为艰难的是:昔日雷曼兄弟危机是公司范围的麻烦,企业求助于政府;现在却是政府,这个给人看病的“医生”生病了。■(文 / 邢海洋) 之灾银行欧元欧债危机危机雷曼兄弟欧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