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经济学天才是怎样炼成的0( 娜萨 )

哥伦比亚大学商业新闻学教授西尔维娅·娜萨在1998年出版了《美丽心灵:纳什传》,她在书中以小说家的本领讲述了孤独的天才、诺贝尔奖得主约翰·纳什的悲剧性故事。她的第二部著作《崇高的追求:经济学天才们的故事》从微观转向了宏观,描述经济学家们探索人类如何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成为物质环境的主人的历程。

看上去她这部书出得有些不合时宜:她称赞经济学家们的理论帮助人们摆脱了贫困,如《商业周刊》的书评所说:“铁路并不是经济学家们建起来的,很难说马歇尔等人促成了这些进步,还是只是解释了它。”另外,如今的经济形势也许是近年来最暗淡的:消费者的信心骤降,失业率居高不下。但娜萨提醒到,在1933年,美国25%的人没有工作,自杀率剧增,股价只有1929年价格的1/5。那时跟现在一样,国家领袖在努力解决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1934年,罗斯福总统会见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催促罗斯福增加经济刺激计划的花费,使经济走出低迷。在纽约第二天的晚宴上,凯恩斯对他的一些同行说,政府花出的每一美元都会对该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他说:“世界七大奇迹是靠节俭建造出来的吗?我很怀疑。”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凯恩斯勒令英国国家画廊从巴黎的受损物品拍卖会上购进上千份现代主义绘画,他自己得到一幅塞尚和两幅德加的作品。单是凯恩斯的事迹就足够写一本书,但是娜萨在《崇高的追求》一书中不只写到了凯恩斯。她说她挑选的是有“冷静的头脑和火热的心”的人,着意于选择那些其性情、经历和天才引导他们提出新问题和新解答的人。这些思想家都在试图解决凯恩斯所说的“如何把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结合起来”这一政治难题。所以娜萨回顾了罗伯特·海尔布罗纳在1953年出版的《世俗哲人》一书中写到的大部分人物,如马克思、熊彼特和凯恩斯。但在娜萨的书中,经济学天才不只限于通常的人选。狄更斯得到了他应有的位置(因为他执著于维多利亚时代消除贫困这一大问题),还有伦敦经济学院的创办人贝特丽丝·韦伯,她成功地向丘吉尔推销了建立福利国家的理念。以及琼·罗宾逊,一位英国将军的女儿,因为该国军事和经济上的失败而醒悟过来,于1956年出版了一部很有影响的书,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最终是一场零和游戏,穷国将遭到不公正的对待。

娜萨在书中描述了这些经济学天才们的个性:熊彼特习惯于向大学图书管理员提出决斗的挑战,穿着骑马裤去讲课;马歇尔生病期间借助打毛线打发时间。她提出,这些经济学家个人的成败经历激发了他们的理论。现代经济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他一位富有的叔叔那儿得到一笔贷款,才得以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所以他后来聚焦于如何提高工人的工资并向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这一问题。保罗·萨缪尔森生逢大萧条,导致他认为市场的力量不是看不见的手,而是“没有好使的方向盘的机器”。阿马蒂亚·森成长于遭受饥荒和战乱的印度,这使他成为罗宾逊的信徒,虽然他最后发展出了自己更精微的世界观,如:造就社会繁荣的不仅是收入,还有自由。

该书结束于上世纪80年代,只写到了阿马蒂亚·森,这部分是因为娜萨想从19世纪40年代努力消除贫困的伦敦到今天的加尔各答之间划出一条直线,阿马蒂亚·森一直致力于思考如何消除贫困。这样她就留下了一个没有回答的大问题:谁是今天的经济学天才?候选人有很多,如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在印第安纳州加里市穷人家庭的成长经历使他相信,市场并不总是会完美地运行。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教授、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女士,阐述了人与自然资源的互动。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纳曼相信非理性的感情会影响人的决策。■

经济学天才是怎样炼成的1( 《崇高的追求:经济学天才们的故事》 )

(文 / 小贝) 微观经济学经济经济学怎样天才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