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乡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一天,家乡的吴老师对我诉说:我家在县城,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教师。我师范毕业后要求到乡村小学教书,那时我充满了希望,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开始是教低年级,由于教出了成绩,校长就安排我教高年级,并带毕业班。带了几年毕业班,带出了名声,因为在全县统考中我的学生中总有人名列前茅。县城重点学校常公开招考教师,我没心动。后来浙江省几家私立名校找我,要高薪聘请,我还是没离开。可我没走,并不等于别的老师不走,那些优秀的老师一个个地走了,有的调进了县城,有的到外地淘金去了。由于优秀老师走了,好的生源也流失了。尤其是多年的搭档——数学老师也走了,我的语文教得再好,学生在全县也排不上名次,我也只得选择离开。

乡村学校比城市学校艰苦,工资待遇也低得多。再说城市兴家教,有的老师家教比工资还多。在乡村教书每月收入不会超过2000元,而去江浙教书少也有五六千元,多的上万元,不走才怪呢。更重要的还是让人瞧不起,找对象,人家一听是乡村教师,扭头就走。

堂弟洪水生曾经对我说:你侄子在村小学读了两年,他的班主任告诉我,洪玟致很会读书,总是考全班第一,你还是把他送进城里去读,别误了孩子的前程。堂弟是个泥匠,做一天可赚百元,可刚建了一幢新房,还欠着7万多元债。如果进城读书,租房子要钱,还要一个大人陪着,生活成本太高,一年算下来,至少万元以上。可不去,在乡村读小学、初中,显然考不取重点高中,那考大学也就没希望。所以村里不少孩子只读了小学就不读了,反正又考不上大学,不如趁早出去打工或帮大人做点农活赚点钱。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乡村孩子读不起书,表面上看是农村家庭拿不出钱来,事实是城市在不断掠夺农村的公共资源。我那位堂哥临死前,不顾多累多漂泊,拼着命让两个儿子大学毕业了,可他没享到一天福。另一面,乡村大多数孩子看不到上大学的希望,便早早辍学。那位吴老师说,人都有理想,乡村学校没有高收入不要紧,可没有好生源不行,是现实把他逼走的。事实上,当教育这条能改变农家子弟命运的唯一通道被淤塞,社会矛盾加剧也就彰显出来。(文 / 洪巧俊) 乡村逃离

上一篇: 好东西(649)
下一篇: 逛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