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逛前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虽然新前门大街已大张旗鼓地“开”了几次街,然而几年过去了,这条北京南北中轴线上的黄金商业街,却依然没有恢复昔日元气。假如没有大型旅游团来临,假如不是在节假日,新前门大街极难见到人气旺盛景象。她更像是一个用做道具的电影城,而非一个休闲娱乐消费的商业区。
前门改造前,我经常骑车穿过老前门大街,那时虽然一个个门脸都旧旧的,却因建造年代不同、文化背景相异,都有自己的特色。那时路两边的胡同里百年大树林立,茂密的树叶遮盖着一排排高低错落的屋檐,让前门大街在炎热的夏天也有一片绿荫,相当凉爽。而眼前的新前门大街,精明地利用了每一寸土地,砍了大树,水泥消灭了绿色,只剩下款式雷同的一排排仿古建筑。那随处可见的鸟笼、鱼缸、灯笼等景观,带着刻意而为的所谓北京特色,却并不怎么谐调。有个朋友带儿子逛前门,那十几岁的男孩儿说,鸟笼子里应有小鸟跳来跳去,鱼缸里应有鱼在游,那都是民居里的物件,当成建筑附属品摆在街面上就不伦不类。
很多几年前就招商而来的店铺们,现在多数依然门可罗雀。从时尚的大门而入,再逛到深深的后厅,都见不着几个人影。有人说,前门大街在低消费的南城,人气自然不行,但大红门比前门还向南十几站路呢,那儿的商贸城却一个比一个红火。高昂的拆迁成本、高昂的建筑费用、高昂的租金,才是新前门大街久久兴旺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吧?推倒重来的建筑“革命”,伤了前门几百年才形成的地脉人气。
最近为了吸引客流,把被高租金吓走的北京小吃铺又请回新前门大街,在对着大栅栏的鲜鱼口胡同,建了崭新的老北京风味小吃城。红红的灯笼及古色古香的招牌,让灿烂阳光下的小吃城很漂亮。一路走进去,见门脸儿多不大,一层铺面一般只有几张桌子。小吃的价格都比拆迁前贵了几倍,糖火烧4元一个,炒肝15元一碗,原来1角钱一碗的豆汁,卖到2元一碗。在这儿吃一顿饭,费用并不比中档餐馆低。
逛前门,一定要逛她的“副街”。我穿过高大漂亮的新建筑,拐向西侧与新前门大街平行的一条只有几米宽的小街,呵,真正的前门生活在这里!虽只是一墙之隔,但萧条冷落立即变为熙熙攘攘、人声沸腾。这儿的铺子全都店门大敞,琳琅满目的商品铺天盖地展现于游人眼前,街边到处丝巾飘飘、彩衣飞舞,玩具娃娃边唱边舞。一路看过去,从服装、鞋帽到手包、玩具,工艺饰品、北京特产一应俱全,价位呢,仅是新前门大街的1/10。历史上,这条小街一直是依附于前门主街的一条“毛细血管”,低廉的租金加上黄金的位置,让来自天南地北的外地小生意人都喜爱扎堆于此。小旅店的楼下,就是卖门钉火烧、火锅的小铺,热乎乎的杂烩小火锅沿街摆放,只要5元一个。这条小街还联结更细的胡同,形成错综复杂的前门胡同网。密集的住户,成为前门小商业街的主要消费群。
幸运的是,当年前门大街改造的时候,因拆迁成本太高,这条副街的铺面没被拆平,修缮一下就又开张了。这个看来次要的小工程,却成为前门地区的主要客流集散地。无论城市怎么发展,家境如何殷实,老北京永远瞄着最低消费。边看边想,可能正是被边缘化的“草根”消费,正是那些细细碎碎的交易,才让前门保持了人气。
(文 / 陈晓凤) 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