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族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伯父来故乡探亲,即日返回台湾,父亲和母亲为他准备了大堆的特产:喷香浓酽的客家米酒,呛人辣喉的王沙晒烟叶,烟熏金黄的田鼠肉,越嚼越甜的柿干。可伯父说,我哪里带得走那么多东西,我只要带走族谱就行了。在伯父看来,有了族谱就有了根,心灵就有了归属和依托,即使在风雨飘摇的台湾岛,也有抓有挠的了,他的子孙也能开枝散叶,甚至在台湾或者海外其他地方建筑宗庙祠堂。

我们村的族谱是1999年重新修撰的,而此前是在清乾隆年间修过。在“文革”期间,全村乾隆年间的族谱被焚烧殆尽,有族谱的人家若不主动交出,其后果将十分严重,轻则被拉到祠堂,用棕箩绳捆绑双手挨批斗,重则押解上县城判刑坐牢。唯一一本做种的族谱,是上村的宏才细公趁月黑风高之夜,甚至瞒着老婆孩子,把族谱用油浸牛皮纸包了3层,又细细地用红布裹紧,再装在一个黄檀木的油漆箱子里,跑到10里外他家的祖坟那里,撬开棺材盖放了进去。本来,按客家人的风俗,除非二次葬,是不能在不择日的情况下去动自家祖坟的。“紧要关头,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相信祖宗会理解我的。”宏才细公事后说。因为护谱有功,1999年发新谱时,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意让他坐了祠堂的首席。

发新谱那天,真个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旗帜飘扬,一派欢天喜地的景象。据客家人看来,发谱时哪房从总家祠堂先抢到谱箱,先跑到自家的厅堂,这房就将率先人丁兴旺,财源滚滚。头天晚上,各房长老利用抓阄的方式产生了发谱的顺序,第二天发谱时,族长公站在总家祠堂大门口,按着号码一个个地叫进来领谱箱,可还是秩序大乱,发生了抢谱事件。不过,虽则是抢,可抢得喜庆,抢得热闹。据说,发谱时,越抢,整个宗族就越发达。

至此,我才深深理解了伯父只带族谱的缘由。因为,族谱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不仅具有“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祖孙;各安生理,无诈非为”的社会功能,更是迁移海外的中华儿女的寻根线索、思乡慰藉;它既能激起后人发愤图强的劲头,也能在平淡的日子里追思先祖、修身养性,以怀齐家治国之志。

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下,我以为,中华之根源表征性的物件——族谱,将更显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文 / 赖广昌) 厚重族谱

上一篇: 优质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