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金融大战略

作者:吴琪

美国的金融大战略0( 美国政治将军马歇尔(右)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图为1948年与杜鲁门总统在一起) )

口述◎乔良(军事战略专家、少将)

人类帝国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殖民史。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用占领土地、掠夺资源、奴役人民的方式来进行财富的积累和消耗。而美国在崛起过程中,希望避免走这样的殖民道路,“一战”和“二战”的德国提供了深刻的教训。那时,实力不断增强的德国要获取空间,只能通过战争向老牌殖民帝国挑战,而两次世界大战均以失败告终。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希望设计一个新型的帝国。

这种帝国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帝国,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在过去的40年里,美国的实体产业纷纷转移到新兴国家包括中国,而70%的就业人口在从事金融和金融服务业。美国人发现它只生产一样产品就可以致富——印刷美元。美国人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生存无忧,我把它叫做金融殖民体系。

1944年7月,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决定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聚集了盟国的财政部长、央行行长和少量经济学家,其中有为我们熟悉的凯恩斯,他们最后商量了一个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具体内容就是:全世界货币锁定美元,与美元进行固定汇率,而美元锁定黄金。美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每35美元可以兑换一盎司黄金。那时候,世界上80%的黄金在美国人手里,美国有世界上最多的黄金储备、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

然而,美国的政治将军马歇尔在战后却发现了一个问题,他去欧洲,发现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满目疮痍一片废墟,只有美国这边风景独好。“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已经生产了上百万门火炮、20多万辆坦克、10万架飞机,孱弱的欧洲无法消化这强大的生产能力。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产品过剩,那么美国即将进入产品过剩的时代。因此马歇尔向美国国会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美国人把钱借给欧洲人,然后让欧洲人来买自己的产品,于是资金开始流通,而美国的产品也源源不断有了销路,这样表面上是拯救了欧洲,实际上拯救了美国自己。

与黄金的自由兑换使美元具有了在全世界流通的信用保障,但这承诺也给了美国枷锁:要印美元,就必须储备黄金。接下来的又一场战争,让美国意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隐含着的危机。1959年,越南战争开始,1975年,美国灰溜溜退出,损失的是4.9万名士兵的生命、上万架飞机、8000亿美元军费,按照今天折算是3万亿美元,如此巨大的消耗,对美国是一个沉痛的打击。在深陷越战泥潭的时候,美国想要有更多的钱来打赢这场战争,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创造更多的税差让资金回流,要么印更多的美元,但当时美国没有那么多黄金来保证美元的固定汇率。

这时候,法国总统戴高乐出现了,他首先宣布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另一件事则是将当时法国的外汇储备,约23亿美元通通提出来,从美国人那里换回黄金,这对最需要黄金的美国人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智囊团给美国总统出主意,把国库里的黄金抛向国际黄金市场,把金价从35美元兑换1盎司砸到25美元,这样法国人拿走的黄金每盎司黄金损失10美元,而美国人趁机吸入,既打击了法国,也让自己获利。美国总统大喜,让财政部把黄金拿出来砸向国际市场,结果连个水泡都不冒,连响声都没有。这样,美国人赌了三次,黄金价格纹丝不动。极度郁闷之下,智囊团又出了一个主意:不玩了。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也就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当时只有30多岁的学者迈克尔·霍德森写了《黄金非货币化的影响》的报告,认为美元和黄金脱钩短期来看对美国有好处,长期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美国的政府官员们认为,短期有好处,为什么不变成一个长期的国策呢?

从1971年到现在40多年里,美国有37年的时间处在逆差状态,美国不是没有能力纠正这个逆差,而是根本不愿意。根据迈克尔·霍德森的研究,中国人卖给美国人一辆山地车是105美元,如果美元和黄金没有脱钩,我们把一辆山地车105美元卖给美国人的时候,意味着美国人付给我们3盎司黄金,而现在美元跟黄金脱钩了,把一辆山地车卖给美国人,还是105美元,美国人付给你多少呢?只有10.18美分,这个时候美元不再有黄金做支撑,美国人付出的只有铸币所花费的钱,100美元和5美元的成本都只是5.9美分。因此,美国的逆差越大,意味着用这张绿纸换走的商品越多,而且还可以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说你占了很多的便宜,我为你提供了市场。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认为美元的成本就是5.9美分,这是它的纸张和印刷的成本。自从美元和黄金脱钩后,美元的信用不再是靠黄金支撑,而是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力和军事力量,这些都是美元的成本,这样说对美国人更公道一些。

然而美国人知道,仅仅靠这些还不足以支撑美元的信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当欧佩克决定用石油做武器,抬高油价打击西方的同时,也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机会。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西蒙秘密飞到沙特,会见沙特的石油部长兼首届欧佩克组织秘书长,提出一个条件,全球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就可以保证美国不与阿拉伯人为敌。那时美元是强势货币,沙特石油部长一口答应了美国财政部长的要求,从此世界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作为重要的战略能源,石油给美元提供了强大的信用保障。

当走到这一步的时候,美国人渐渐设计出了这个新型帝国的轮廓,就是金融殖民帝国。美国人发现,通过金融殖民的方式可以让另外的国家和人民乖乖把财富交出来而又不制造仇恨,于是全球的财富就像拧开水龙头一样滚滚流入美国人的口袋。

这时候美国要推进全世界经济的变化,首先要完成全球的金融大分工,他们找到了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一种先导性的理论开道,而比较优势理论又让美国完成了整个世界的第三次大分工。美国人用比较优势理论把全世界分成了两块:美国和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美国人认为它的优势就在于生产美元,而其他国家的优势在各自国家的不同禀赋,比如现阶段的中国,比较优势就在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拥有比较优势理论,美国就永远处在了社会的高端。

前面的两次大分工,一次是农业大分工,一次是工业大分工,这最后这一次金融大分工,由美国人作为一方,由全世界作为另一方,美国人负责生产美元,而全世界负责生产用美元交换的产品,由此全球化和产业链也就形成了。

美国人在拿走全世界财富的同时,也一直保持着非常强有力的手段,那就是军事行动。举一个例子,美国为什么要打科索沃战争?和美元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认为美国人打科索沃、南联盟,是出于人权,因为米洛舍维奇的南联盟政府屠杀了9万阿族人,但事后证明这是一个谎言。

这场战争发生在1999年3月,而当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在欧元出现前,美元是世界的储备货币和基准货币,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贸易结算几乎都是用美元,这时候突然出现了欧元,一个26万亿美元的庞大欧盟经济体从此以后不再用美元去征税,对美国来讲这种打击怎么能够容忍呢?这对美元霸权来讲也毫无疑问是个打击和挑战。

当时欧元和美元的汇率是1∶1.08,但是到了3月5日这场战争打响,欧元的发行价跌破,跌幅达到30%。美国在欧洲腹地打一仗,立刻打坏了欧洲的投资环境,使欧元刚刚诞生就立刻面临夭折的危险,而据专家跟踪,战争前徘徊在欧洲的7000多亿美元热钱最终几乎全部流到了美国。通过军事行动,美国除了改善投资环境,还驱赶资本流入美国。

美国就这样通过金融体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把全世界紧紧绑在一起,建立和维持着自己的金融霸权。■(文 / 吴琪 张冉) 金融美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