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母安全吗?
作者:宋晓军( 正在改造中的航母平台,改造完成后,将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 )
由于“7·23”动车重大追尾事故吸走了大量新闻资源,客观上使4天后国防部首次公开宣布中国第一艘航母近况的新闻被“冷落”了。于是,很多朋友会沿着4天前的思维惯性在私底下这样问我:“航母安全吗?”当我遇到这种“宏大”的问题时,我只能用“宏大”的回答说:“不太安全,但随着技术进步安全状况会逐步得到改善的。”朋友面对这样的回答显然不太满意,为此我决定在这期专栏里,简单介绍一下美国航母通过信号系统预防舰载机安全事故的近况。
根据美国海军安全中心(NSC)公布的资料显示,从1980~2008财年,美国海军现役航母舰载机共发生各类事故3228起,造成损失超过了16.664亿美元。资料显示,NSC重点对1560起事故的类别、原因、造成的损失和后续影响做了分析。其中舰载机牵引事故占29.8%,滑行事故占25%,定位事故占14.5%,排气事故占14%,接触事故占11.4%,发动机事故占4%,机翼折叠事故占0.9%,非航空事故占0.4%。从事故损失的规模来看,主要是相对昂贵的飞机发生机毁人亡时损失最大。实际上,自“二战”后航母搭载喷气式飞机后,航母上的舰载机事故发生率就较高。为此,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就对舰载机进场准则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同时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也专门针对飞行甲板和机库甲板颁布了作业风险管理指令。但是从1980~2008财年事故损失变化的曲线上看,凡是航母出动率高,特别是在战争期间(如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损失的数值都很高。对此美国海军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末,航母飞行甲板监控系统技术的发展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突破。
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末,美国航母上舰载机的位置、朝向、移动、转弯及速度等信息的数据,仍主要由位于航母控制室负责调度的舰上工作人员人工估计。方法是通过甲板上的舰员利用固定或手持的信息输入设备,将舰载机及相关辅助设备的位置传递到调度控制室,然后室内人员再用图钉将缩比的舰载机模型在同等缩比甲板“显示面板”上固定或移动,以模拟舰载机在航母甲板上的真实位置和状态,以实施调度指挥。这样的方式,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模拟的真实度有较大的偏差。特别是在作战期间,由于舰载机起降频繁,加油、气、水和装卸弹药地点有限及甲板活动人员较多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各种事故。
事实上,为了降低舰载机在甲板上的事故率,美国海军在1975年就开始对飞行甲板作业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进行了建模与仿真。但由于受到当时的计算机技术的限制,虽然不可能全面模拟、展示,但已体现了交互式计算机系统在处理航母飞行甲板各类信息和进行辅助决策的优势。到了20世纪末,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以及导航定位系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美国海军为核动力航母研制、装备航空数据管理与控制系统(ADMACS)。该系统可通过电子视图实时显示舰载机的位置和状态信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发生舰载机事故的概率。根据美国海军的资料显示,该系统提供的舰载机位置和状态的数据精度可达0.3米。美国海军从2009年开始,已经在“林肯号”航母上安装了ADMACS Block2系统,并计划在2012年之前在所有核动力航母安装该系统。此外,美国海军正在研制基于GPS定位技术的对航母甲板持续监控系统的研发工作。该系统可对位于甲板上的舰载机、舰载机保障设备(拖曳车、救火车、供电车、牵引车等)和甲板上的作业人员。同时,针对每60秒就有一架舰载机进场的频率(也是危险事故高发点),美国海军正在基于GPS技术研制并小批量生产联合精确进场与着舰系统(JPALS)。
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发展有百年历史,其目前的数量是全世界其他航母的总和。虽然中国刚刚有一艘用于科研和训练的“二手航母”,但是中国的北斗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却在国家高密度的投资下正在飞速发展。希望中国海军在利用“二手航母”进行科研与训练时,能真正贯彻“安全无止境”的观念,并能把“从头做起”形成的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科研成果及时传递到拥有世界其他国家200公里时速高速列车总和的中国铁路界。因为新中国铁路的起步就是基于军事化管理,而这个60年前的历史起点,不仅是一种资本,更是一种态度和责任。■(文 / 宋晓军) 航母海军武器装备安全中国海军舰载机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