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贝:“我,就像是,真正的美国人”

作者:李东然

迈克尔·贝:“我,就像是,真正的美国人”0( 电影《变形金刚:月黑之时》剧照 )

丝毫谈不上什么文学趣味的对白,抽羊角风式的剪辑,左冲右撞,火星四溅,烈焰冲天,摄影机只有抚过丰乳长腿时才稍放慢一点节奏,但别期待真有一段缠绵浪漫给你喘口气的工夫,飙升起的睾酮只为了使你更适应接下来的漫漫高潮。传说迈克尔·贝在片场每每用这样一句话收工:“干得好,能炸的都炸光了!”

就像好莱坞曾流行一个经典问句:“迈克尔·贝是不是个恶魔?”这话是问在13年前,至今你仍能在洛杉矶街头买到这样的T恤,问题还是这句,答案印在背面:“是的!”

因此,迈克尔·贝是艺术家么?当然你有足够的理由拒绝这类潦草的判断。但也不能否认,这位46岁的导演是不折不扣的好莱坞偶像。瞧瞧那些复杂惊心到了无人可及之境的快节奏动作惊悚场景,詹姆斯·卡梅隆说:“我也研究迈克尔的电影,他的‘逆向工程’拍摄形式。我们都喜欢用巨大的物理建构的拍摄,这是最有挑战的,迈克尔做得很好!”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则说:“迈克尔有一双专门用来驾驭多重视觉刺激的眼睛。”

而从更普通电影观众的角度,或许加布里埃尔·尤尼恩(Gabrielle Union)这位曾经与迈克尔·贝合作过《坏男孩2》(Bad BoysⅡ)的女演员,形容得最直截了当:“我想对很多人来说,迈克尔的电影是完全像嗑药一样上瘾,它们是真能使人晕眩的。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天啊,我简直是在追龙!”

毫无意外,《变形金刚——月黑之时》仍旧是这样一部典型的迈克尔·贝电影。虽然电影开头回溯了充满政治色彩、历史重量的“阿波罗号”登月事件,但是电影本身仍旧是“擎天柱”带领汽车人为“霸天虎”卷土重来而战。战斗还是发生在芝加哥,“擎天柱”还是拯救地球的英雄,永恒的“大哥”。

迈克尔·贝:“我,就像是,真正的美国人”1( 电影《变形金刚:月黑之时》剧照 )

因此,还是很难把那些经典的科幻电影理论运用在《变形金刚》上。纵然也有人类与机器之间荷枪实弹的较量,迈克尔·贝不同于比尔·盖茨,他对科技是不是真的要凌驾、主宰,甚至威胁要毁灭人类的话题显然没什么兴趣,因此源自乔治·奥威尔《1984》的“反乌托邦”的科幻叙事逻辑并不合适于这部电影。

也许,正如《纽约时报》影评人斯科特(A.O.Scott)所评述的那样:“这一部也真没有必要盯着看似沉重、实际空洞的政治或军事事件不放。汽车人爱自由,但霸天虎不爱。人类,至少是美国人也是爱自由的,正如汽车、枪支所象征的那样,战争就此展开。后来因为无论人类的队伍中还是霸天虎的队伍中,都有叛徒出现,情节因此一波三折。但显然,导演是想把自己的功课花在让每个转折都能生出令人尖叫的视觉效果上。”

迈克尔·贝:“我,就像是,真正的美国人”2( 导演迈克尔·贝在《变形金刚:月黑之时》拍摄现场 )

库布里克在拍《2001太空漫游》时曾说:“我试图创造一场视觉盛宴,超越所有文字上的条条框框,以充满情感和哲学的内容直抵潜意识。”一定程度上,这不谋而合了迈克尔·贝的绝大多数电影。

迈克尔·贝成长在洛杉矶中产阶级家庭,学生时代一度饱受专注力失控问题(阅读障碍症)所扰,却又在物理和摄影方面显示出异常天赋。虽然高中毕业会考时的分数差强人意,但就读于电影学校时的优异表现,曾使教过他的老师深情感言:“我叮嘱我的丈夫,墓碑上就需要这么几个字:‘她教了迈克尔·贝。’”

电影学校毕业仅短短两周后,迈克尔就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以16.5万美元打包了唐尼·奥斯蒙德(Donny Osmond)的音乐录影。从那时起,他注定就是个“很能花钱”的导演,以至于最后只给自己剩下500美元的酬劳。但MTV播出后,他很快接到了狮门影业公司(Propaganda Films)的电话,他们提供了导演的位置,当然,工作范围仍然围绕着音乐录影带及广告。

“我记得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的办公室就在我办公室的对面,我经常偷偷窥探一下那间屋子,心里暗自给那里起了个外号——昏暗厄运小屋,因为那里总是黑漆漆的一片。当然他叫我也不客气——那个拍广告的小子。”迈克尔·贝说。

实际上,迈克尔·贝很快就因其出色的影像表达和过人的观众控制能力得到了好莱坞金牌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的赏识,迈克尔于是第一次得到了拍摄长片的机会。他没有使自己的“伯乐”失望——中低成本动作影片《坏男孩》(Bad Boys,1994)不仅成了当年好莱坞票房的意外“黑马”,还使得威尔·史密斯成功从电视荧屏走向了银幕,迈克尔成为好莱坞崛起的新生力量。

迈克尔至今觉得,广告、音乐录影和电影之间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影像就是他的痴迷所在。有很多现实例证,足以佐证他的痴迷。比如,好莱坞导演开出支票支付给制片厂,这听起来是逻辑混乱的谎言,但迈克尔真的就曾开给哥伦比亚电影公司2.5万美元的支票,只为了实现制片人预算之外的一个飞行镜头。

“你知道么,我绝对不是能独自在家里待上几小时的那种人,这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只肥猫,生不如死。到了片厂,就像是投入属于我的战壕,我对自己说,来吧,看怎么能更过瘾些!”

因此,毫不奇怪地完成了两部肾上腺素爆棚的《变形金刚》之后,曾表示坚决抵制烂俗粗糙3D电影的迈克尔·贝,终于还是把第三部也是他的最后一部《变形金刚》拍成了一部3D电影。

“开始时卡梅隆邀请我看了《阿凡达》,让我尝试了他的3D器材和技术,我虽然觉得仍旧不是很灵活,但是效果不错,这是建立在3D技术本身提高的基础之上的。但你知道对于我的电影,3D确实是考验,我可受不了温吞吞的玩意儿,因此还是需要一些更新、更好的技术,但我想,好吧,这是挑战,可能会很刺激。”

《变形金刚3》的拍摄周期长达7个月,迈克尔·贝告诉本刊记者,他至今心有余悸,觉得那像是一场醒不过来的噩梦。“3D要顾及两只眼睛的感受,可能是在拍的时候一切都是对的,但是合成到电脑上,因为一个毫米的误差,要全部重来。我花了很长时间重新适应这种新的思考方式,最崩溃的阶段发生在电影刚开拍的时候。那天我拍了一个非常满意的场景,但一觉醒来就接到工作人员的电话,头一天拍的东西都不见了,在电脑上消失了。我脑子一片空白,对自己说,瞧瞧你都在干什么?直到最后一个镜头完成,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能坚持着把这部电影拍完。”

当然,眼前的迈克尔·贝是满脸骄傲地回首往日的辛酸。“我仍旧很庆幸自己的选择,不仅因为眼下的票房成绩,更因为我学到了新的电影工具,并且这是完全适应我的电影的、充满未来感的电影工具。它折磨了我,因为它要求电影制作者依靠揣摩观众心理编排出极易产生‘视觉热点’的故事情节,我每天都在面对解决新的问题,收获是观众更多地被卷入电影。在我看来,3D技术所能提供给观众的主体性地位相对于传统电影是有所提升的,这符合了我对电影的期待。”■

专访迈克尔·贝

三联生活周刊:从你亲自和院线交涉放映亮度问题就可以看出,你很看重这部电影里的3D效果,而这部影片里的3D使用实际上又是非常节制的。

迈克尔:是的,我不喜欢那种靠从银幕伸出一拳吓唬人的电影。我热爱与观众互动,重视视觉刺激,但我觉得前提是手法要稍稍高明一点。并且我考虑到3D本身的一些局限,比如不管那副眼镜是轻是重,它都会产生比较明显的观影疲惫,而我的电影又相对时间较长,所以,我不能让低级的伎俩先坏了观众的胃口。

三联生活周刊:你如何使3D拍摄方式能适应“迈克尔·贝电影节奏”,尤其是那些打斗场面?

迈克尔:与卡梅隆当年一样,我也针对自己所要拍摄的镜头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设计和研发,这也是为何这部电影工作团队如此庞大的原因,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并且对我来说,适应3D的拍摄节奏确实意味着要放慢一些剪辑的节奏,但实际上这其中还是存在一定意义上的选择权。比如在快节奏的对打呈现里,我肯定是首先舍弃3D的拍摄方式,当镜头转到呈现空间场景的时候再调整回来,对观众而言这是个秘密,但这个小花招帮助我保持着自己想要保持的电影节奏。

三联生活周刊:对中国观众而言,“变三”里的“舒化奶”台词和能变成机器人的联想电脑早已形成社会话题,即便如此,看过电影的观众无不惊诧广告植入得如此大胆直接,你不担心对商业的过分逢迎,会引起作为消费者的电影观众的反感么?

迈克尔:我从来没有想过太多。对我来说,那句“我能不能喝完我的舒化奶?”本身是很有喜剧效果的一句台词。我改了剧本,加上这句台词,这不是传言。你知道,到了第三部,“变形金刚”的故事不可避免地带着阴郁色彩,初入社会的山姆逆境重重,那场大战带着末日的昏暗,我不想把电影真的拍得那么沉重。从一开始那只绿色鸵鸟皮伯金(Birkin)包,到之后的牛奶,它们确实都有“植入”的前提,但对我来说都是道具而已,我有意把它们置换成为电影里的幽默。我是被好莱坞商业养大的导演,逢迎商业对我而言算不上骂名。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怎么看待“好莱坞商业”,比如你自己著名的“摇钱树”导演身份?

迈克尔:你知道,对于做一部电影来说,这是很坏的方式。我爱我的工作,爱“变形金刚”,但我还是要承认这一点。我觉得自己是夹在好莱坞最坏的阶段里,但你知道,最糟糕的感觉就是这些人都太忠诚于你了,并且你心里明白,他们也要养活自己的家庭。你知道《变形金刚》创造了2000或者2500个工作机会,作为导演,除了为自己的电影本身心潮澎湃,也没有办法忽视自己身后这么巨大的存在。

三联生活周刊:电影里擎天柱的手臂断了,仍在战斗,在中国武侠中也有独臂侠客的形象,是否有直接的借鉴?事实上,机器人的打斗里有非常明显的中国功夫的影子,这些都是偶然出现在电影中的么?

迈克尔:啊,我并不知道中国武侠中的这个形象,但是这巧合很好。没有任何偶然,机器人的动作设计有三个来源,分别是古罗马的角斗士、中国功夫以及中世纪时期的决斗动作,所以中国功夫的影子是一定有的。其实,我们是拍下了这样的真人打斗工作,再移植到机器人身上。■

(实习生王沈洁对本文亦有帮助)

(文 / 李东然) 像是好莱坞真正michael迈克尔美国人变形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