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渔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洱海边的很多村落,往往被旅游开发者称之为“渔村”。实际上,这有点名不副实。自去年3月我搬来洱海边的村落下鸡邑已经一年多了,我的观察是,这里的村民,大多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而非渔民。

洱海的过去,我不太了解,但洱海周边的大理市辖区,现在以开发旅游为支柱产业,所以在一年中,有半年时间是禁渔的。每年的8月1日,在洱海边的一个岛村,举行解除禁渔令的开渔节仪式,从这一天开始,洱海周边的村民,才可以公开捕捞了。我这里说“公开”,是因为在禁渔令未解除前,临洱海而居的村民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偷着在洱海中捕捞了。自6月下旬开始,每天从黄昏始,就能听到洱海边响起柴油机的轰鸣声,据说这是在用机器拉网。这样的声音基本是要响到天亮才停止。如果黄昏时分向洱海上观望,会发现很有点“渔火点点”的诗意。

一位与我相熟的村民告诉说,这样的偷渔,每晚一组人大概能捕捞到一两万斤鱼。因为是在禁渔期出售,市场价格也高,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令我惊异的是,在8月1日开渔节后,洱海上反而没有了先前夜晚的那份热闹。海边依然泊着几只小船,并在日出后划入洱海,但夜间的活动则几乎完全停止了。有人说,这是因为开渔节后,白天捕捞的人多了,鱼在市场上也不值钱了。那些曾经的偷渔者,这时也就失去了兴趣动力,收网归田。

据相关的信息显示,洱海的水质还不算最好,只能算是二级。但是,对一个周边人口如此密集聚居的高原湖而言,能保持这样的一份青山秀水,以近些年许多名湖大川污染严重的现实,已经是件很难得的事情了。每年半年的禁渔期,虽然周边的居民会付出一些代价(特别是那些无地可种的岛上居民,比如金梭岛等,上面的居民半年的渔猎之外,只能靠当地政府发给的生活补助或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活),但从长远利益看,局部的牺牲还是理性和值得的。因为如果洱海被污染了,不但断送了这里作为著名旅游地的声誉,不会再有人前来居住或观光,而且他们从水中获利的梦想,也终会随着水质恶化、鱼类的灭绝而破灭。我认为,不顾后果的急功近利从来不可能带来真正的长久利益,只有懂得自然、敬畏自然的人,才可能从自然的赐予中获得好处。(文 / 曦溪) 渔事洱海

上一篇: 又到招生季
下一篇: 帮妈妈卖冷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