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驱张与新民学会

作者:葛维樱

( 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左四)与湖南进步团体“辅社”在北京的同人合影于陶然亭 )

驱张

1921年6月29日,毛泽东和何叔衡离开长沙。当时湖南开通的铁路只有从长沙到株洲和到武昌这两段,不过武昌依然不如汉口交通方便。之前毛泽东都是选择传统路线,坐船先到汉口,再直接坐火车去北京和上海。长沙最好的码头是北门外港口,云集的船只九成是外国船,只有一成是中国船,因此有学生阻挠旅客坐外国船而被外国船员殴打的事。以湘江和洞庭湖为核心,湖南水系发达,洞庭湖行船是自古以来向外走的唯一选择。而此外大部分的州县处于山水之间,交通完全不便。公路只有谭延闿修的一点军道,粤汉铁路经张之洞向盛宣怀反复争取,才不走江西,而从湖南境内穿越,修了40年才全线完成,成为湖南现代化的起点。

何叔衡还有很多事物要处理,在第二天发表的湖南《大公报》的消息看来,“无奈”是何叔衡当时的心境。政府早在三四个月前就要求何叔衡关闭《湖南通俗报》,此前报纸都有政府发给的经费,然而拖欠的工人薪水和各种费用,使何叔衡无法关闭,他一再四处筹措资金,希望还了债好解散,然而没人愿意借钱给一份宣布死亡的报纸。《湖南通俗报》原本是政府办的一份官报。祸害湖南3年的军阀张敬尧被“驱逐”成功后,赵恒锡进入湖南主政。从1920年7月起,湖南突然成为“自治”的最先锋,赵恒锡不仅重新召开了省议会和县议会,还宣布要制定湖南省宪法和民选省长。

“驱张”对于湖南,尤其是湖南知识界,是极为重大的事件。1918年3月,张敬尧率领北洋军进入湖南就任督军。当时报纸揭露他的种种恶行:纵兵抢劫、滥发纸币、盗押矿产、强种鸦片、钳制舆论、勒索军饷、伪造选举……当时的说法是:张毒不除,湖南无望。

何叔衡成为报纸主编,很大原因在于“驱张”时的胜利。原本何叔衡是楚怡小学校长,考上“一师”已经30岁,但是他是考取过秀才,又领着家乡老百姓,剿灭了一帮假扮和尚奸淫妇女的匪兵,在宁乡当地是极有盛名的人物。当时“一师”的国文教师易培基和还在修业小学做教师的毛泽东、湖南学联的负责人彭璜,还有雅礼学校的李振翩,联合了教育界年轻人的力量,到全国各地去联络关系,宣传驱逐张敬尧。这场运动的高潮是,1919年12月2日,湖南学联联络各界代表在教育会坪举行焚烧日货示威大会,结果张敬尧派军队武力镇压。随后,12月6日,学联公开发表驱张宣言,长沙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决定一致罢课。之后,毛泽东率领驱张代表团到达北京,作为请愿代表,毛泽东郑重向当时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靳云鹏提出驱张要求。由于报纸杂志的广泛报道,以及各种驱张通电的签名,毛泽东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政治才干,由此开始引人注意。

这场进行了一年的运动,终于在吴佩孚的出兵后,胜利驱张,易培基不仅成为“一师”校长,也担任了教育会会长等一系列宣传要职,毛泽东则受聘成为一师附小校长。何叔衡彻底改变了一份官报,这份报纸以浅白的故事、对话,宣传新思想,得到了下层人民的喜欢。女读者们来问何叔衡,女子何时得到自由?何叔衡回答,什么时候牵到小吴门外杀头的有两三个女子,女子得到自由的时候就来了。赵恒锡容忍了这份报纸半年,又以“宣传过激主义”之罪查封了它。

新民学会

毛泽东和何叔衡、蔡和森、萧瑜等人,之前其实已经于1918年创建的著名的新民学会。开始时,“新民”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会章里规定了几条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显然,这是一个严格的团体,也是当时最早的新型社团之一。成立3个月后,新民学会即突破了先前不谈政治的会章宗旨——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兄对于会务,本有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实极其同情,且尤不讳忌嫌疑于政党社会党及诸清流所不敢为者之间。……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这个学会,于是变成了一个有实际政治意义的组织。何叔衡已经成为毛泽东1920年末秘密成立的青年团组织的成员,实际上他们和彭璜也已经加入了共产党。

这一时期,是毛泽东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时刻。1919年,为响应五四运动,长沙成立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并发动学生总罢课。随后,湖南学联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创办《湘江评论》杂志,并聘请他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当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创刊号正式出版。它标明自己“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辟有“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湘江杂评”、“世界杂评”、“放言”、“新文艺”等栏目,全用白话文。杂志共出5期。毛泽东撰写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很能反映他在这个时候的思想和心情。他热情欢呼:“时机到了!世界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传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这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务。”

25岁的毛泽东当时全力投入《湘江评论》的编辑工作。一天,商专学生易礼容来找毛泽东,他还未睡醒。易礼容掀开蚊帐,不料惊动了一群臭虫,“它们在他用做枕头的暗黄色线装书上乱窜,每一只都显得肚皮饱满”。那时正是酷暑时节,蚊叮虫咬,一般人不胜其苦,而毛泽东却总是挥汗疾书,常至夜半。一个多月内,毛泽东竟为《湘江评论》写了40多篇文章。文章写好了,还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有时还亲自上街叫卖。他此时的生活异常艰苦。修业小学给他的薪水除吃饭外就没有剩余,他的行李只有旧蚊帐、旧被套、旧竹席,身上的灰布长衫和白布裤穿得也很破旧。就在这种窘困生活中,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探索却进入了最活跃的状态。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最重要的文章,是长篇论文《民众的大联合》,连载于第二、三、四期上面。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公开赞颂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他说:“俄罗斯打倒贵族,驱逐富人,劳农两界合立了委办政府,红旗军东驰西突,找荡了多少敌人,协约国为之改容,全世界为之震动。”很迅速,《湘江评论》以及毛泽东的这篇文章被广泛关注。连胡适都对这篇文章评论说:“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

在1919年的留法勤工俭学风潮之后,在蔡和森和萧瑜的努力下,新民学会的大部分成员都去了法国。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也很希望他去留法。但是,毛泽东没有选择出国留学。这可能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同时也与他一向推崇自学的主张有关。此外,当时教育部还有一个规定,中等师范毕业生不能马上考大学,先要服务几年。不过,毛泽东倒是始终主张出洋的。在新民学会成立时,他跟朋友们讨论未来,就说他计划到日本去留学。之后,毛泽东的目标变了,他说,如果去留学,“地点在俄”。

未来中国将往何处去?这始终是毛泽东与新民学会成员思考的大问题。1921年1月1日至3日,新民学会举行新年会议,毛泽东介绍巴黎会友的意见,接着他把当时世界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归纳为五种:一、社会政策(即社会改良主义);二、社会民主主义;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列宁的主义);四、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罗素的主义);五、无政府主义。并供大家讨论。何叔衡第一个发言,说他:“主张过激主义。一次扰乱,抵得二十年的教育,我深信这些话。”毛泽东紧接着说:“我的意见与何君大体相似……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这次会议,还举行了表决,结果:毛泽东等12人主张布尔什维克主义,2人主张社会民主主义,1人主张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3人弃权。这年3月毛的老伙伴萧瑜从法国回长沙,两个人谈了3个月,根据萧的回忆,经常谈得泪眼相对,却谁也说服不了谁。实际上毛泽东已经成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只是人数极少。后来,新民学会迅速成为奉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信仰的革命团体。学会74个成员,早期先后加入共产党的约31人,其他30多人长期从事教育和科学事业,并同情革命。■(文 / 葛维樱) 中国近代史湖南湘江湘江评论毛泽东长沙何叔衡张敬尧湖南驱张新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