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瞄向手腕的信息二传手
作者:尚进在手腕上可以直接查看邮件和发布短消息,就像在智能手机上做的那样,只不过这一切都集中于50毫米直径的表盘上。这个设计构想来自意大利的曼纽尔·赞恩拉(Manuel Zanella)和马西米兰诺·贝托里尼(Massimiliano Bertolini),他俩投资创立了自诩可以颠覆手表编年史的Blue Sky公司。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开放API端口,Blue Sky的团队设计了I'm Watch智能腕表,彻底走出了手表单纯的计时功能,已经非常接近实用化的手腕个人信息终端。“在石英手表和多功能电子表普及之后,机械手表越来越演化成了奢侈口味的收藏品,而智能信息手表的出现,也许将终结电子表的生机,就像40年前电子表对机械表那样。”BTIG消费电子分析师布特·辛格如此评价I'm Color的出现。实际上将个人信息终端固化于手腕之上的设计构思,早已经是科幻多年的产品化理想,并且早在2004年就由Fossil批量生产过使用Palm操作系统的AU5005,尽管只有160×160像素的灰阶屏幕,只能充当个人信息助理的PDA角色,根本无法实现无线通讯,但是却开启了手腕电子信息的需求启蒙。
而I'm Watch最大的不同在于具备了蓝牙和Wi-Fi天线,可以通过蓝牙连接iPhone和Android,借助智能手机的信息收发能力作为桥梁,从而匹配像Facebook社交应用或者Foursquare的地理信息服务。虽然还无法彻底脱离智能手机作为互联网信息的二传手,但是至少不必在办公室内随时随地都要携带手机。同时在信息审阅方式上,I'm Watch开启了新的探索思路:作为收发中介的智能手机如果只是拥有计算能力和耐久性电池,而人与信息的交互界面,简化到了腕表上。
实际上,在I'm Watch之前,索尼爱立信和惠普都进行过类似的试探。索尼爱立信的LiveView屏幕只有1.3英寸,更像一个Xperia手机的蓝牙遥控器,手机上获取的任何更新都会同步显示在LiveView腕表上。可LiveView却没卖出几块,并不是49.99英镑的售价偏高,而是LiveView只是索尼爱立信Xperia手机的延伸,无法像I'm Watch那样跨越多种不同的手机系统。正如同为苹果iPad Nano设计腕表的斯科特·威尔逊(Scott Wilson)说的那样:“手腕上的信息装置有无尽的想象空间,可它不能是另一个信息系统的附庸,也不能直接定位为手机的替代品,要么它是一种独立界面下的信息融合体,要么就干脆老老实实地当多媒体电子表。”正是基于这种甘为iPad Nano做手表框架的简单思维,斯科特·威尔逊的TikTok和LunaTik腕表在苹果全球零售店被视作新宠,即便39.95美元和79.95美元的标价,加起来快赶上iPad Nano本身的149美元了。
“惠普和手表品牌Fossil联合设计的Metal Watch,已经非常接近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功能,但依旧还无法独立于手机的计算能力。”曾经参与微软类似手腕信息装置研发的维特·杰克逊在Slashdot上写道:“如果说Suunto具备简单计算能力的电子腕表还处于寒武纪,那么Palm系统的AU5005进化到了泥盆纪,而现在手腕信息装置至少进入到白垩纪了,距离新生代已经不再遥远。”而在这种信息终端瞄向手腕的技术进化中,开放源代码的OpenWatch很有可能会形成一个平台标准,就像精工在1969年利用石英音叉规律振动一样。Metal Watch工程师大卫·罗萨斯(David Rosales)说道:“OpenWatch的开放源代码基础拥有非常广泛的兼容性,不仅是iPhone之类的新系统,照样可以顾及老旧的Symbian和Windows Mobile。这让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像为开发智能手机App一样工作,这就让手腕信息终端不会像传统手表那样,只局限于外观设计。”
即便Metal Watch和I'm Watch获得了智能手机设计界以外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年曾经让Palm苦恼于AU5005的问题,依旧还没有彻底解决。手腕人体工程学的先天物理空间,决定了手腕信息装置未来进化的技术平衡点,目前有限腕表屏幕尺寸不能充足提供信息展示的问题,已经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滑动操控来解决。但是电池依旧是瓶颈,即便使用高密度锂离子电池和极度省电的德州仪器MSP430芯片。目前Metal Watch一次充电最多只能连续工作48小时,与智能手机保持无线数据同步,耗费了不少电力,这个数字甚至不如当年AU5005腕表的70小时平均充电间隔。■ 腕表智能手表二传手智能手机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