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生活
作者:张斌( 吉姆·罗迪 )
英国有一个小有名气的体育作家,名叫萨伊德。这位仁兄曾经是全英乒乓球男单冠军,削球高手,想必和陈新华该是老相识。退役后,萨伊德专注于运动员精神世界的研究,专著《跃起》纵论莫扎特以至费德勒的内心动力,颇为畅销。
李娜此番刚刚抵达英国,就应约接受了萨伊德的访谈,这位作家自然也就细致地将短暂的交流几乎毫无保留地写进了《泰晤士报》的专栏。为了保证表达的准确,采访现场准备了翻译,但是李娜的语言能力以及性格都促使她在大多数时间里坚持自我陈述。萨伊德的兴趣自然不仅是网球,甚至其间隐隐显露“国退民进”的所谓大势,从他的文字间很快就能学到一个词——“体制外的人”(Outsider)。根据萨伊德的总结,法网的胜利是对当年李娜“勇敢”的最好回报,而那份“勇敢”就是告别体制。
说到“体制”,萨伊德因循着李娜的回忆写道,当年有人出面干涉李娜和姜山恋爱,希望他们尽早分手,不要耽误前程,李娜的回答是“不”。萨伊德是乒坛中人,居然就此还告诉英国读者,中国体育体制是要深入到个人生活之中的,想当年王皓与范瑛恋爱,后者就要离开国家队的。不想丧失决定自己命运权利的李娜自然做出了成为Outsider的决定,不可否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依然要纠结在Outsider和Insider之间。
在我们质疑“举国体制”的时候,其实在奥运会前的一年,不少国家都在仿效中国,至少在关键之年来一次“类举国体制”。不管啥体制,手段而已,“单飞”也并非一定意味着成功和自由,甘苦自知。有机会细细描绘一下李娜的“单飞”生活,让幸福可以成为一种榜样。
幸福的运动人生比比皆是,暂且放下李娜,熟悉一个陌生的名字——吉姆·罗迪,美国奥林匹克史册上越来越清晰悦目的人物。伦敦奥运会临近,擅长渲染英雄故事的美国人,在这个时间点上将这位著名的女子双向飞碟射击名将再一次推到了前台,只要明年7月29日在伦敦拿下一块奖牌的话,那么这位不太为世界知晓的32岁选手将成为美国奥林匹克历史上连续5届奥运会都在个人项目中夺得奖牌的第一人。
在维基百科中输入罗迪的名字,轻易可以得到一份长长的奖牌名录,从1996到2011年,15年间,近30项世界冠军,其中还包括亚特兰大和雅典奥运会各一块金牌,几乎是美国射击史上最伟大的参与者。在过往的4届奥运会中,中国选手中最熟悉罗迪的当属“老将”高峨,二人曾经两度并肩在奖牌榜上。
1996年,17岁的罗迪在亚特兰大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子射击金牌得主。熟知罗迪成长经历的人们都不会对这一传奇感到惊讶,因为罗迪创造传奇的历程要追寻至在妈妈怀她的时候。罗迪的父母都是狩猎爱好者,妈妈怀着小罗迪8个月还不愿意离开射击场,时常要让肚子里的小罗迪听到枪声。罗迪自小没有什么机构为其设定运动轨迹,父母是她唯一的指引,追随着大人的脚步,小罗迪每年都要在非洲原野上狩猎,射击成为生命的核心,目标必须是快速移动的目标。10岁,罗迪正式参加飞碟射击比赛,不代表任何机构,仅是她自己而已。13岁,第一项世界冠军装饰了罗迪的射击世界,随即她成为美国射击队队长。
射击运动可是一项奢侈的运动,罗迪每周7天安静地走进射击场。正常情况下,她每天要消耗枪弹4盒,每盒100美元,飞碟的价格是300美元,总计700美元。一个月下来,单是简单的消耗品就要2万美元。那杆跟随了罗迪18年的爱枪售价也达到2万美元,北京奥运会之后,爱枪还曾丢失过,当地警察花费一年的时间终于从一位假释犯家中找回了这杆美国射击界最著名的枪械。全年参赛,四处奔波,又会是一大笔开销。以射击为职业的罗迪,除了大赛的时候获得美国射击协会和美国奥委会的资助之外,其他都要靠自己挣钱支撑。赞助收入、比赛奖金、担任教练的收入是核心部分,日常四处演讲、有偿签名也是一笔不错的补充。成绩自然是这一切的重要基石,好在只要罗迪出场,经常能带回奖牌,2002年还入选“美国20大奥运英雄”行列。
此后一生,罗迪都该继续留在射击场上,她开玩笑说,自己1.6米的身高也只适合参加射击这样对于身材没有任何要求的项目。之所以能22年矢志不渝,则真是一言难尽,起初萌动的爱好不可能支撑长久。久经沙场后,罗迪有了真切的体会,每日的射击训练和比赛可以帮助她平静地度过人生的巅峰与低谷。去年,罗迪发现了乳腺增生,原本以为恐怖的癌症在敲门了,手术切片解除了警报,她潇洒地回到射击场,因为只有那里能让她安静,那是她生活的支撑所在。
罗迪的射击人生应该已经足够典型了,自我规划、自我成长、自我约束、自我享受。除了射击,她也有自由选择生活中的快乐,日常雅癖是收藏19世纪儿童读物的首印善本,最珍爱《绿野仙踪》,她与董桥先生该有共同语言的。■(文 / 张斌) 典型罗迪生活outsider李娜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