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面临的“信息攻防战”
作者:宋晓军( 2009年3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国对南沙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中越有关南海主权的争议在网上逐渐升级。根据我在自己的微博上的统计,“喊打”的留言至少超过50%。与此同时,也有众多媒体打来电话直接问“打还是不打”这种选择题式的问题。对此,尽管我在微博上试图解释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但是喊打留言还是不断地涌现出来。因此,我只好将这期的专栏临时改成了现在的这个题目。
其实,无论是民间的黑客还是网上的留言,如果非要给一个正面的定义,那就可以说是“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的信息战”。再进一步讲,这是针对越南自1975年后侵占了我南沙群岛32个岛屿及对附近约111万平方公里海域提出主权要求而来的。如果进一步分析,这种双方都认为是对自己国家海洋权益和岛屿领土的侵害,尚不属于危及国家生存和根本利益的侵害。因此,上来就使用武力,对于双方而言,得到的收益与所承担的政治风险和道义风险显然是不对称的。这样,越方试图以宣称实弹演习来形成某种“信息威慑”,而我们的网民也试图以“喊打”在网上形成回应式的“信息威慑”。实际上,网民的这种“信息威慑”试图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们的权益已经受到了十分严重的侵害,我们保有随时做出军事反应的权利;一旦我们做出军事反应,你受到的损害将大于你从对我的侵害中得到的好处。其实,这种“信息威慑”效力取决于被威慑方对我方的力量和手段的估计和使用这种力量与手段的决心与意志的估计。对于前者,以双方目前拥有的力量与手段而言,显然中国是占绝对优势的。那么问题是不是出在后者呢?
对于后者而言,虽然通过1974年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3·14海战”,足以证明了中国不是没有使用力量和手段的决心和意志的。但是时过境迁,如今中国与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政治经济关系正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争议上,除了越南外,还有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4个国家。也就是说,不只越南对属于我国管辖的大约200多万平方公里南海海域提出了约111万平方公里的主权要求,还有其他4个东盟国家也提出了数量不等的海域主权要求,他们的要求之间虽然有交叉覆盖,但总数约为154万平方公里。而越南恰恰是利用了东盟5国这约154万平方公里海域的主权要求,用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势头做赌注,对中国政府发出军事反应“威慑信息”的可能性做出了否定的评估。这样,就使网民们发出的“威慑信息”与政府的反应形成了对立。客观地说,在这一局“信息战”中,越南是占了些便宜的。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超乎寻常地高调要重返东亚的美国,在此时发出了“调和信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我们不支持任何加剧目前紧张程度的做法,我们不认为这是有帮助的。”在这当中,美国的聪明在于,以“老好人”的姿态出现,至少部分地实现了重返东亚和取得了在本与美国主权权益不相关的南海争端上的发言权。
中国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区,自然地理上的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可主张的管辖面积约为3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除了内海渤海外,其他3个海区为闭海和半闭海。受地理因素限制,自北向南中国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这8个海上邻国都存在着海域争端问题。针对这些争端,中国在2000年前后与这些国家分别签署了相关协议,并分别与其中一些国家进行了多轮磋商和会谈。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也出现了长足发展的势头。换句话说,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发展,在客观上成为双方海洋权益争端的缓冲器。这两年,随着美国陷入金融危机,中国在这一区域的经济重心的地位越来越明显。而恰恰在这时候,这些国家与中国的海洋权益摩擦以及他们之间的摩擦(如朝、韩)在信息层面却不断地被放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场信息战。毫无疑问,这场信息战的攻方,是在该地区现实影响力日渐下降的美国及其在盟国的利益相关者,而守方恰恰是在现实中逐渐“得势”的中国。
现在的问题是,在众多的网民为航母和隐形飞机的现身而兴奋时,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正在无意识地置身于一场远比将武力威胁作用于信息空间更复杂的“信息攻防战”。■(文 / 宋晓军) 攻防战面临中国军情信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