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板的利与弊
作者:谢九国际板正在从传闻一步步变为现实。在5月份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作为对此消息的回应,一直疲软的A股市场再度暴跌,失守2700点。
国际板是指在中国A股发行上市的境外企业构成的板块。国际板开通后,意味着中国股市将迎来境外的企业,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公司,这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在促进国际板的建设上,上海市方面一直是最积极的推动者。对致力于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市,国际板可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从更现实的角度出发,上交所和深交所之间一直存在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创业板落户深交所之后,深交所的IPO数量已经超越上交所,给后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国际板能够落户上交所,将成为上交所竞争的有力筹码。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国际板也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标志,如果一个交易所拥有众多世界最知名的公司,至少也会提升其国际化形象。世界上很多发达经济体的资本市场都向境外企业开放,比如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外国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超过30%,外国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比更是超过50%。比如美国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外国上市公司占比约为20%左右。亚洲的很多证券交易所也都向境外公司开放,比如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能够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上市资源,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所在。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国际板的种种好处却和他们关系不大。虽然从理论上而言,开放国际板可以让中国投资者分享更多世界优秀公司的成长,但中国的国际板是否能吸引到真正的优质公司,而不是吸引更多以圈钱为目的的公司,现在还难有定论。对于主要业务都在境外的公司,国内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只是对其品牌和名气有所耳闻,对其真实经营状况并不会有太深刻的理解;即使对于更专业的投资者而言,对这些境外上市公司的调研也有一定障碍,最终在投资决策上也会有相当的难度。
而国际板对中国股市的两大冲击却是可以确定的事情,一是对现有市场的资金分流,给股市带来资金供给压力;二是继续拉低中国股市的估值水平,这也是近期有关国际板即将推出的言论引发股市暴跌的原因所在。
从A股市场的历史来看,每次市场扩容都会引发一轮下跌。2004年6月,中小板首批上市公司正式上市交易,而A股从当年4月份的高点开始下跌,至中小板正式上市之时,跌幅已经达到了20%,在当年的熊市背景下,上证指数随后一直跌到2005年的998点。2009年10月,创业板正式上市交易,A股市场从当年8月的高点下跌,两个月内最大跌幅也达到了20%。虽然说这两次下跌都有当时其他的一些背景,但市场扩容引发的恐慌仍然是重要导火索之一,本轮A股市场的连续下跌,同样也和国际板带来的扩容压力有关。在目前央行紧缩货币政策的压力之下,股市已经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而国际板即将推出的消息,对市场无疑雪上加霜。
由于国外成熟市场的公司估值水平相对较低,境外公司进入中国股市之后,还会对中国股市的估值体系带来一定冲击。不过,这种冲击程度对投资者而言可能更多体现在心理层面。中国股市在经过连续下跌之后,目前估值水平尤其是大盘蓝筹股的估值已经不高,沪深300的静态市盈率仅为13倍,基本和美国市场接近,尤其是一些银行股的估值,甚至比香港市场还要便宜,所以对于大盘蓝筹股而言,国际板的实际冲击力度不会太强。而对于估值较高的创业板和中小板,国际板的影响也需要具体分析。如果国际板届时引进的是一些成熟型的大公司,A股市场现有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估值依然会享受一定的成长性溢价,估值体系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如果引进的是成长性较好的高科技公司,则会对于创业板和中小板带来明显冲击。不过,由于国际板属于新兴事物,初期引入的境外公司应该会以成熟型大公司为主,不会出现太多新兴公司。根据有关报道,拟定中的国际板要求上市公司市值不低于300亿元、上年利润不低于10亿元和过去3年利润不低于30亿元。
目前来看,初期登陆国际板的公司应该主要以世界500强为主,尤其是一些中国业务占比较大的公司。目前已经有很多国际知名公司表现出对国际板的兴趣,纽交所首席执行官邓肯·尼德奥尔5月27日在北京表示,目前纽交所不仅参与制定上海国际板规则,还希望成为第一家登陆国际板的公司。汇丰银行(中国)行长兼行政总裁黄碧娟也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汇丰希望可以在开展国际板的时候,成为首批登陆A股市场的上市银行。其他国际知名公司比如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等也都表达了登陆国际板的愿意。
除了这些纯外资公司之外,香港上市的红筹股也有可能成为国际板的主力军。这些企业因为在境外注册,所以在法律上被视为境外公司,但实际控股权还是内地的公司或机构,主营业务也基本还是在大陆境内,国际板推出后,正好是这些红筹股回归的机会。目前香港上市的红筹股约100家左右,其中包括中国移动、中海油、中银香港、中国海外、中信泰富、华润置地等公司。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既能够满足优质企业的融资需求,也能为投资者提供分享企业成长的机会。这个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二是追求投资回报的投资者,三是为二者服务的中介机构(包括交易所和券商等)。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最理想的状态是参与三方的利益都能够兼顾,从目前的国际板来看,离这样的理想状况显然还有一定距离。国际板的主要推动力更多来自中介机构,其次是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而投资者对于国际板有多少需求,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一个合理的市场应该是投资者和企业有怎样的需求,中介机构就应该去设计相应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要,而不应该是投资者“被需求”。近期股市的连续大跌,已经充分体现出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后果。
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背景下,国际板的推出还是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这种扩容带来的影响将远远大于中小板和创业板,所以国际板的推出还是宜慢不宜快。如果说为了满足国内投资者分享境外公司成长的需求,在推出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板之前,可以尝试先推出跨境ETF之类的产品,比如挂钩港股和美股的指数型基金,既可以试探国内投资者对境外金融产品的兴趣,也可以避免出现境外企业来中国上市圈钱的可能性。如果跨境ETF交投活跃,说明国内投资者参与国际市场的意愿较为强烈,届时再推出国际板也为时不晚。
中国股市向来有“逢新必炒”的传统,国际板即将面世的消息也给目前疲软的股市提供了难得的炒作题材,A股市场上一些外资控股和参股的公司也因此成为国际板概念股,在近期大多走出了暴涨暴跌的行情。比如睦特殊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控股的东睦股份(600114),因为控股股东的日资概念而在近期连续大涨。联美控股(600167)被传大股东汕头市联美集团公司是外资控股,随后被上市公司予以澄清,公司股价也在连续几个涨停之后迎来跌停。房地产公司万业企业(600641)的大股东具有印尼概念,四川双马(000935)的大股东拉法基是法国著名的水泥巨头,小家电龙头苏泊尔(002032)也早就卖给了法国的SEB。这些具有外资血统的公司,在国际板即将推出之际,有市场传言将有可能转板至国际板,因此成为本轮炒作的理由。即使将来国际板推出之后单独作为一个板块存在,国际板的估值水平只会比A股更低,并不能构成这些公司股价大涨的理由。从业绩来看,国际板的推出对这些公司的业绩增长没有丝毫影响。在A股市场上,真正的国际板受益者还是券商板块,国际板推出之后,一些大型券商将从境外上市公司的国际板承销中分得一杯羹。■(文 / 谢九) 创业板国际板股票股市国际中小板利与弊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