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原始情怀下的数字币试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互联网原始情怀下的数字币试验0

0.01BTC兑换0.7元人民币,在淘宝上已经有22笔兑换交易完成,每笔以1.4元运费代表兑换手续费。这个BTC的单位符号,来自Bitcoin的缩写,字面表达毫无遮掩地直指数字币。数字币与过去虚拟互联网世界曾经涌现出的众多价值符号都不一样,远非《魔兽世界》的无尽开矿掘金或者《第二人生》中的林登币那样,仅存在于单一的游戏虚拟世界,并且只能付诸于虚拟世界环境内的商品交换。按照经济研究者埃里克斯·巴布的说法:“数字币让我们看到了全球去美元本币思潮下,迷失于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金本位思维之外,一种更虚拟化的全球货币锚位。尽管这种仅存于互联网上的虚拟货币,根本没有多少现实全球普及的具体操作可能。”

数字币的概念最初由程序员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来,最原始的技术构想来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一种电子支付的算法雏形,希望借助于全球P2P网络实现开源网络架构的金融支持,技术概念安全机制上与1998年出现在Cypherpunks的函件用户组有关。数字币存在于一个庞大的P2P网络中,所有参与者都认可一种算法,而这种算法严格调控数字币的新增速度,每小时全球只会生产6组,每组只包含50个数字币。这个货币产量由P2P网络自动算法来调整,并不是参与数字币制造的人多,就能轻易提高货币的总量,任何人都没办法通过修改算法参数来加快数字币挖掘,因为一系列复杂的数据钥匙布局于网络核心节点上,P2P审核机制会很准确地甄别出伪造的数字币。

“如果把虚拟社会化的互联网看做一个松散的原始族群社会、一个充满劳动力和信息商品交换的数学环境,那么这个社会迟早会在基本互联网技术准则之上,自然进化出一套类似货币的等价物体系,以及一套并没有条文的虚拟道德行为规则。”纽约大学教授哈特里·菲尔德在讨论数学中的虚构主义时,曾经如此预言。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参与数字币的制造,并且以自己电脑贡献的计算能力作为获取这些货币的劳动等价物。计算机空闲时段的运算能力,就如同传统金本位体系下的金矿挖掘,然后利用算法控制淘金的难度和淘金出的数字币分配,所需要耗费的仅仅是电脑空闲时的电能。

最重要的在于数字币引入的数学自我平衡方式,当很多人参与空闲计算的掘金过程,那么P2P网络会根据节点数据来自动调节速度和难度,由此平衡1小时内全球固定的6组数字币挖掘成果分配。如果没人参与P2P网络创造新数字币时,数字币自身交易环节启动的1%流转税,将可以直接划拨给新的数字币掘金者,由此让参与者创造数字币变得有利可图,同时自动调节整个数字币虚拟货币体系的“铸币”进度,严控虚拟环境下最容易出现的恶性通胀问题。

按照目前数字币的开源算法,到2140年之前其创造的币值总额也不会超过2100万元,先天性地规避了以往任何虚拟货币存在的人为增发,进而引发的虚拟面额贬值问题。也正是这种数字币以P2P算法作为核心基础的遏制通胀特性,而不是以传统货币意义上的银行权威作为背书,不仅引来了极客们的自由主义情绪支持,也博得了很多经济学者的喝彩。在过去8个月内,数字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从1个数字币换89美分,陡增到了7美元以上。目前全球已经创造出了620多万枚数字币,兑换等值接近5000万美元。从纯粹货币意义上说,数字币所具有的虚拟价值,早已超越了掘金者利用电脑空闲时间计算时所耗费的电力价值。

一些前卫的设计公司和服务器托管供应商,已经开始尝试接受数字币。而在《Slate》的评论家安妮·劳里(Annie Lowrey)看来,数字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使用过程中,非政府化的服务器交易机制在保护使用者隐私的同时,也让匿名的互联网金钱游戏很容易成为国际灰色交易的温床,目前已经有不少在线扑克赌博狂徒在拿数字币做筹码。但对于笃信互联网原始自由生态的技术极客们,更多将自己理想化的互联网自由世界情怀,寄托于数字币之上,至少从虚拟经济价值符号的角度,有可能从技术操作的层面,不再无条件地顺从于现实货币体系和网络金融旧秩序。“我们都对数字币的现实前途存在各种疑问,但是从经济学意义上看,数字币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如果100年以后我们回望互联网经济的时候,肯定会把数字币视作某种经济模式的起点。”自诩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研究者史蒂夫·盖特如此写道。■

(文 / 尚进) 数字货币原始情怀数字p2p互联网试验虚拟货币算法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