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娃和她的故事

作者:李东然

伊娃和她的故事0( 伊娃·史克劳斯 )

“感谢有机会来中国分享这个故事,更借此机会,感激‘二战’时帮助了3万犹太难民的中国人民,谢谢你们的仁慈!我想说,谢谢大家慷慨地与我分担这些悲伤的生命过往,我此时拿出自己的生命经验,因为这世界上还有太多令人不安的仇恨,我企盼全世界的年轻人都能变得明智,这世界能变得更加美好!”

落座已近午夜,此时采访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又明知她刚从伦敦远道而来,心情难免会有不安,伊娃·史克劳斯(Eva Schloss)善解人意地开头:“别担心亲爱的,我们慢慢说,这是我远道而来的原因。”

伊娃几乎可以说是满脸安详慈爱,演出前只顾着与大家交谈,都没有来得及吃完半块三明治的她,此时很小心地捏着3块曲奇饼说:“我可要慢慢享用,但只能吃这么多,这个年纪,甜美的东西才要人的命。”

一下子就让人想起,《伊娃的故事》里只有15岁的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操场上,看到一些亮晶晶的碎糖块,就趴在地面沾起那些渣渣,慌张地塞进嘴里,身心被巨大的幸福感笼罩。“半年多以来,在味蕾开始习惯每天一块黑面包一杯黑咖啡的生活之后,我发觉自己并没有忘记甜的滋味!”

伊娃承认自己很爱吃甜,“生命有很苦的部分,尤其对我而言,我需要糖衣的安慰”。

伊娃和她的故事1( 多媒体话剧《他们向我袭来》剧照 )

1929年,她出生在维也纳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父亲是卓有眼光的商人,母亲美丽又强干,哥哥海茵茨才思敏捷,善解人意,倒是她这个妹妹,挑食,爱耍小脾气,好动贪玩,常常让母亲担心。1933年,伊娃只有4岁的时候,希特勒在德国的政治影响力迅速高涨,“排犹主义浪潮”风起云涌,但这些对于年幼的伊娃来说,几乎不构成意义。

1938年,父亲开始带着全家避难,伊娃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为了家里的制鞋生意,父母开始选择了布鲁塞尔,但就在8岁的小伊娃刚刚适应了法语的学校生活时,又被父母转移到“想象中可能会更安全些”的荷兰,爸爸妈妈竭力想要伊娃和哥哥接受完整正常的教育,所以想方设法把他们插班到当地的学校,适应当地的文化。但终究没有躲过希特勒迅速踏遍欧洲的铁蹄。

伊娃和她的故事2( 多媒体话剧《他们向我袭来》剧照 )

1940年,德国入侵荷兰和比利时。“爸爸带我们竭力想逃往英国,可惜我们太迟了,在海边看到最后一条船离开。后来的日子里,每个星期都有新的禁令传来,犹太人渐渐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权利。先是我和哥哥从公立学校里被赶出来;又是晚上20点以后,犹太人必须待在家里,不能上街;妈妈每天只能在15点到17点的两小时内,到指定的犹太人商店购物;我们不能去电影院或者戏院,也不被允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爸爸没有办法照顾他的生意,因为去制鞋工厂的那段路已经对犹太人封闭。我们必须时刻在衣服上别一枚黄色的五角星以示身份,否则,逮捕的结果就是一枪毙命。”

虚假身份证件,完全不见天日的地下密室,极端恐怖下,为了缩小目标,最大限度获得生存的可能,父亲和母亲甚至选择各带着一个小孩,分头藏匿,但种种努力都没有逃过洗城般的搜捕。爸爸和哥哥被捕之后不久,伊娃和妈妈也被捕了,那天是1944年5月11日,伊娃的15岁生日。

奥斯维辛的生活由挨饿开始,常常是撑到天黑才有一块面包和一杯黑咖啡,同时伴随着沉重的体力劳动,却不能让自己显出丝毫的倦怠,因为稍有倦怠会直接被拉入“劣等名单”而被“解决”。每间营房都有几十人住,卫生条件极差,因此每个女人也被剃光了头发,但即便如此,臭虫、跳蚤使人夜夜难眠。

但浴室则是更加恐怖的地方,每一次沐浴,为了落实还不是“解决问题”的毒气,走进浴室时,人人都屏息祈祷:“上帝保佑。门千万别关起来!”但若大门敞开,门外就是德国军官肆无忌惮的目光,惨绝人寰的轮奸,比死亡更令伊娃这个15岁的少女心惊胆战。

稍微让伊娃安心的是,母亲全神贯注地竭尽全部能量保护着自己。她买通狱卒获得可以去厨房劳动的机会,为的是能攒些洋葱皮、卷心菜叶,或者一两块番茄、胡萝卜,一小把黄油炒过的面粉,偷偷叫伊娃过来喝一碗“维他命蔬菜汤”。或者被安排分拣“战利品”的时候,把衣物口袋里的手帕藏在身上,一块块洗净,想法子弄平,拿去和食品充裕的女狱警换成面包、饼干,留给伊娃充饥。

事实上在集中营里,每天都会有人意志崩溃,但不等她们倒下,稍懈怠或者过于瘦弱的人,都会被“选”出来,名义上是带去治疗,实际上是用更严厉的方式迅速解决。这像一个人人都谙熟的游戏规则,大家接力迎接死亡的到来。但伊娃从没有想过,妈妈竟然会被带走。“我很想立刻也被选出来,这样也能分享妈妈的命运。我辗转打听到母亲安身的营房,不顾所有人的劝告,在漆黑的夜里跑去见妈妈一面。我知道被逮住的后果,但我丝毫没有恐惧的感觉,因为心里已经想好,我想如果可以见到妈妈,死了也是可以的。”

让伊娃幸福得泪流满面的是,虽然妈妈更加憔悴了几分,甚至瘦骨嶙峋,但好好躺在自己铺位上,母女俩默无声响地流眼泪,伊娃体会到母亲心意,懂得了她多么渴望自己坚持下去,她决心要为了妈妈活下去,何况,母亲说,苏联军队已经不远了。

后来,冻伤的脚溃烂到深可见骨,父亲和哥哥遇难的消息相继传来,伊娃独立熬过各种绝望,因为母亲正在和死神赛跑,伊娃知道:“只有我,能带妈妈离开那里。”■

专访伊娃·史克劳斯

三联生活周刊:离开集中营的时候,你刚满17岁,而直到40年后,才提笔创作《伊娃的故事》,为什么相隔这么久?

伊娃:因为我确实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获得回首的勇气,就像我刚刚和你说的,我借着糖衣活了40年。战后我始终是个很不快乐的人,有失去父亲和哥哥的苦痛,也有心中恐怖过往的如影随形,我失去了全部的自信,成为一个羞涩的,并且很不欣赏自己的女孩。我十分努力,想要找回战前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态度,但又常常感到自己失去了对整个人类的信任。因此我放弃思考,回避记忆,事实上这是一种简单的自我保护。当你的内心已经容不下真正的快乐,你最后的防线是不要让痛苦决堤。

所以,这40年里,我确实绝口不提那些过往,无论丈夫,还是孩子,他们都是在书中才看到自己真实的妻子、母亲,很震惊,认真地过来拥抱我,反而是我安慰他们,正因为我的心里已经平衡,才能够客观地去思考往事的价值,才能把它们写在纸上。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这40年里,是否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时刻,或者转折点,开始给你的内心照进些光亮?

伊娃:对我来说,转折绝对是生下自己的孩子。你知道。在集中营里女人是没有月经的,或者是那些溴化物的摄入,或者是极端的营养不良症,事实上,直到我和我的丈夫结婚(离开集中营3年以后),我仍旧没有恢复月经,这令我更加郁郁寡欢。去医院接受了激素替代治疗,并让自己和爱人都接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成为母亲的事实。

但结婚差不多6个月以后,我怀孕了,并且生下了一个健康完美的女孩。生下第一个孩子7个月后,我再次怀孕,我真的觉得这是上帝的礼物,是个奇迹!并且即便一个女人再怎样绝望,心里总有放弃的念头,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她都会变得强大,母性中的宽容、勇气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完全改变了她对于世界的目光。孩子是类似自然的存在,又比单纯的自然更为内在,更有疗伤价值,我渐渐感觉自己重新学会发自内心的微笑。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你所谓的平衡,能称之为“宽恕”么?

伊娃:不,我从不原谅!我试图做过这样的努力,从宗教典籍到当代哲学,战后哲学家勤勉不倦为此人类困境斗争,思考相关的问题,存在主义、解构主义。我买回几乎所有相关的书籍来看,但我发觉即便这些智者也帮不到我。我努力40年做到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接纳了自己生命中的这样一部分,并且翻过去这一页,别让它打扰我眼下的生活、头脑,这是我唯一能做到的。

“宽恕”在我看来都不适合谈论这个问题,因为集中营的罪行是超出人类知识体系范畴,也超出人类本身的范畴,是非人的存在。我觉得在人类经验里,还没有合适的词语能哪怕遮蔽这段伤痛,我不主张蔓延仇恨,就像是我也会去德国旅行,有德国朋友,但我始终认为我们需要正视过往,承认它的存在,时不时也要提醒自己,小心谨慎地不让悲剧再次降临。

三联生活周刊:《伊娃的故事》里,我看到一个有意味的细节:当苏联军队解放了集中营,你们藏身在废兵营里等待“安排”的时候,一个落难的德国军官跑来求救,你们给了他食物、饮水,却指给他自投罗网的方向;之后你又偶遇了这个德国军官,他已经被苏联军队拿来示众,我能看到你行文中的一丝惆怅,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放他一条生路么?

伊娃:当那个德国军官来到我们藏身的地方,那时候他看上去真是可怜,饥饿、疲惫,满脸是对死亡的恐惧。一开始我们让他进来是因为同情,但我们和他谈了一会,我们发觉他其实就是曾经的狱警,做过很多恐怖的事情,而他正在遮掩一切,所以,我们就不想让他逃跑。

我想即便今天,虽然我知道从某种意义上他也是受害者,虽然我知道仇恨无法以惩罚对方获得终结,但我依旧会如此选择。我很开心你能看到其中有某些复杂,事实上这是我始终在思考的内容,也是我想要写这本书的原因,如果谁能为诸如此类的困境找到更好的出路,不仅可以化解掉曾经的历史困扰,也能梳理通许多现实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事实上,英国还有一部非常有影响的舞台剧——《朗读者》,同样关于“二战”,改编成电影后成为去年奥斯卡奖的赢家。当然,虚构文学为起点的作品,有更加犀利的角度回首历史,探讨人性,你怎么看那部作品的价值?你认同它所传达的世界观么?

伊娃:虽然是虚构文学,但是我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说,这部作品的力量恰恰来自于它的真实,这是完全可能发生的。那个年代,那样一个女子,无意识地成为纳粹的一员,甚至是被恶意地当做替罪羔羊,成为历史的殉葬品,也都是可能的。就像我一直所说的,侵略者和被侵略者都是受害者,这场灾难存在于整个人类之间,它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我很欣赏那部电影的结局——米夏·伯格在汉娜的坟墓前,想要对自己的女儿说点什么。确实,我们沉默了太久,是时候应该说点什么,以勇气和开放的态度去看待那一段存在,回首恰恰是面向未来,选择回避,或者是遗忘都是可怕的,那样会积累起更为深重的灾难。■

(文 / 李东然) 故事伊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