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日“自贸圈”的酝酿与博弈

作者:俞力莎

欧日“自贸圈”的酝酿与博弈0( 5月28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左)、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中)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欧盟-日本峰会上见面 )

5月28日,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日本首相菅直人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后发表联合声明说,双方同意在明年启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EPA)谈判。

近年来欧日间的贸易额出现明显下滑。欧盟统计局5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年来,欧盟对日进口额从920亿欧元减少到650亿欧元,下降了30%,对日出口额也从450亿欧元下降至440亿欧元。荷兰特文特大学法律与经济管理系副教授肖恩·唐奈利(Shawn Donnelly)告诉本刊记者:“日本对欧出口受全球经济衰退的严重打击,首当其冲的是汽车之类的高价商品。”而韩国与欧盟签署的EPA将于7月生效,并在5年内实现双方产品的零关税。鉴于日韩在汽车、家电领域的竞争,《朝日新闻》预计,日本制造商将损失30亿美元。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对于欧日自贸谈判仍有分歧。英国等希望从日本震后重建中分一杯羹,并增加日本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德、意等汽车生产国的态度则有所保留。唐奈利告诉本刊记者:“日本与欧盟之间存在激烈的经济竞争,而且日本的主要问题在于其非关税贸易壁垒。”欧盟期待日本削减汽车、医药等领域基于安全标准的非关税壁垒,并在政府采购领域做大幅让步。“欧洲还希望通过EPA从金融服务和建设领域获得更多利益,日本在这些领域尤其是银行业的保护主义是出了名的。并购市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密歇根大学经济与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教授告诉本刊记者,“当欧盟与韩国的EPA引发类似问题时,谈判更容易进行,因为双方在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和服务业行业法规方面都存在差异。”

“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都形成于国内文化和政治的基础。”美国迪尤肯大学国际贸易学副教授大卫·汉森(David Hanson)告诉本刊记者,“日本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上一辈要照顾下一辈,政府背负着保护后辈商业利益的期望。这引发了在政府常规指导下行业间非正式市场分享的发展,和没有政府直接参与的重商主义政策的出现,这让它成了一个难做生意的地方。”他认为,欧盟将韩国作为首个自贸伙伴是因为“韩国文化崇尚权威主义,其政府一旦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将能够兑现承诺”。

目前与日本缔结自贸协定的都是新兴市场国家,与欧盟谈判,意味着它将首次进入发达国家自贸圈。唐奈利认为,这反映了其对投资资本的迫切需求:“日本亟需进行基础设施重建,这可能需要外部资金,并引发了其对于确立自由贸易制度的更大兴趣。日本的国债相当于其GDP的170%,政府无法在其负债之外筹集额外现金,只能期待公私伙伴关系的增加,如私营公司通过修建基础设施来抵税等。欧洲显然希望得到这样的合同,而地震和福岛核泄漏危机显示了基础设施高标准的重要性,这一点上欧洲比美国做得还好。”

“日本希望在全球实现贸易多元化,通过开展更多对欧贸易来平衡其对亚洲的严重依赖以及美国对日进口的长期性衰退。”唐奈利说。5月17日,日本宣布将延后决定是否就加入美国主导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参与协商。汉森说:“选择欧盟作为首个自由贸易伙伴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欧洲的经济政策远比美国的要更具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唐奈利则认为:“欧日都更有意愿将公共利益的监管和国有成分置于FTA的保护之下。一旦这些原则确立,日本就可以利用它们更为防御性地应对美国。”

除日、韩外,欧盟与新加坡、印度的自贸区也分别在酝酿和谈判中。而美国方面,自2008年宣布致力于加入TPP后,逐渐取得了主导谈判议程的地位,将这个原本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签署的经济协定变成了其在亚太地区推动自由贸易的重要棋局。斯特恩告诉本刊记者:“对EPA和TPP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多哈回合谈判受挫,WTO多边贸易遭遇瓶颈。尽管美欧都试图在亚洲建立更多的经济伙伴关系,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之间将会有激烈竞争。亚洲国家可能会希望与这两个伙伴保持相等的合作关系。■(文 / 俞力莎) 酝酿欧日自贸圈博弈

上一篇: 也门乱局
下一篇: “钱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