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

作者:邢海洋

5月末,在“月末效应”的推动下,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再次全面大涨,所有期限质押式回购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均突破5%大关。“钱荒”在蔓延,在虚拟的资本市场,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证券市场股价下跌;在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甚至上市公司,长期的资金匮乏使得经营处于困境。有一种说法,货币超发带来的紧缩调整已经殃及到了实体经济,现在小企业的生存难度超过了金融危机时期。“钱荒”是否到了这种程度?

资金成本上升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温州的银行利率表面上是基准上浮30%,各家银行又通过变相收取管理费、咨询费等方式,提高了借款成本,使利率上升至月息1.2%左右,超过原利率的一倍多。民间借贷成本则又数倍于商业银行,最高年息达到60%。广东民间融资成本也比往年大幅度攀升,往年的民间融资利率在10%至20%,现在到了30%以上。在如此高的资金成本上进行企业运营,无异于虎口谋食。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10%上下浮动,资金成本高的年份甚至不足5%,中小企业的运营不可能比上市公司还优异。可严酷的资金环境还是逼迫小企业靠高利贷缓解资金饥渴。而一旦借了高利贷,企业经营便如同“走钢丝”,一笔资金跟不上便可能倒闭。也正因为此,温州小企业因缺钱而倒闭的例子屡见报端。

如果说来自中小企业的数字缺乏客观性,不妨看看来自上市公司的数据。5月份,部分银行拟再融资的传闻再度触动了市场脆弱的神经,成为股市下跌的导火索。而上市公司尚有4000多亿元再融资预案,也每每给投资者带来恐惧。“钱荒”甚至在颇有融资渠道的上市公司间也蔓延着。一季度,上市公司经营现金流出现大逆转,除去金融行业,A股所有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环比下降94%,同比下降70%。即便是那些大蓝筹,利润虽然高涨,现金流也在急速下降中。整体而言,上市公司净利润现金流含量处于2005年来的最低点,说明紧缩政策已经传导到了企业层面。处于调控之下的房地产业更是惨不忍睹,如万科在2009年底净利润现金含量为173.62%,而到2010年利润增长36.55%的情况下净利润现金含量为30.72%,但是到2011年一季度净利润的现金含量则变成了-163%,现金流告急,万科的资金紧张可见一斑。

对于上市公司的持有者,即便是价格已经跌到了“割肉”价,二级市场套现也成为大股东缓解资金紧张的一个重要手段。6月1日,江南化工、云南城投、西藏发展和鲁信创投四家上市公司均公告称,公司大股东减持了名下持股,根据wind推算,这些股东减持量市值超过4.3亿元。这些套现的股东,均是上市公司的发起股东,代表着产业资本。整个5月,这些产业资本就从股市中抽离了66.6亿元。而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共计公告474次公司股东的减持情况,涉及上市公司300余家,并且有逐月增加的趋势:1月份套现72亿元,2月春节降至29亿元,3月份71亿元,4月份增加至92亿元,5月份66.6亿元。前5个月合计332.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95亿元增加了71%。

调控以来,央行8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17.5%,银行贷款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在银行的客户中最先牺牲的是中小企业的利益,优质客户则几乎不受影响。从产业资本对上市公司的减持情况也可看出这种趋势,虽然招商银行和TCL集团等大盘股也遭到大股东减持,但产业资本减持更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上市公司中,说明中小企业背后的投资人更缺钱。今年来,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股东共计减持141次,估算套现51.35亿元。而被产业资本减持的主板的上市公司也多数是中小盘公司。而在股市的另一个方向,中石油的大股东中石油集团则宣布增持股份,也佐证了当今的资金环境更偏向大企业的事实。

对于小企业的经营困境,温州当地银监会官员并不认同倒闭潮的说法。毕竟,据统计,一季度全市私营企业注销户数534家,同比减少14.56%。并且,新年后温州用工荒还很严重,而全国性的电荒中浙江为最早拉闸限电的省份,宏观看实体经济远没有到危机的地步。在一个通胀率高居不下的时期,忌惮于提利率抬高整体融资成本,央行靠提高存准率来实施货币紧缩,势必导致银行、企业的流动性匮乏,且流动性在大小企业间冷热不均,小企业成为调控的牺牲品。■(文 / 邢海洋) 钱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