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事故并非遥不可及
作者:李三自1939年“汽车安全之父”贝拉·巴恩伊在戴姆勒公司位于德国辛德芬根的工厂开始进行汽车安全技术研发以来,梅赛德斯-奔驰的汽车安全技术研发历史已超过70年。今天,奔驰的目标是——零事故。5月24日,本刊记者在一场名为“通往零事故驾驶之路”的安全技术沙龙上,感受和体验了最新一代ESF安全概念车、PRE-SAFE预防性安全系统、注意力警示系统、增强型限距控制系统及主动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等多项最新的驾驶安全技术,这些技术已经成为现实。
PRE-SAFE预防性安全缓冲系统,如果拟人化来描述,这绝对是一个机敏而果敢的“保镖”。奔驰的安全专家介绍说,PRE-SAFE系统可以侦测到危险状况并激活成员保护措施,一旦发生侧面碰撞,系统立刻启动,并横向推动车内乘客向中央移动,从而将乘客所受冲击力降低大约1/3。PRE-SAFE系统模拟器为我们模拟了车辆在发生正碰和侧碰时,座椅位置的调整和安全带预收紧。车辆通过车前雷达,在距离碰撞前2.6秒时,发出蜂鸣警报,在撞前1.6秒时,警报器再次响起,同时施加50%制动力,安全带收紧,座椅下半部升高,乘客坐姿被调整至安全状态。在碰撞前0.6秒之际,车辆将强制施加100%制动力,当然,如果当时的时速在55公里以上,也许最后一刻未必能让车即刻停下,但“保镖”已最大限度地减少碰撞带来的伤害。
总体上,梅赛德斯-奔驰的安全技术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梅伦霍夫(Ulrich Mellinghoff)告诉记者,主动安全技术主要是车辆在出现危险的情况下,辅助驾驶者避免事故发生,同时也是间接帮助了其他行驶车辆发生事故的一系列安全技术,比如限距辅助系统。另外还有一个车道偏离辅助系统,能在驾驶员偏离车道时发出警示,从而避免与其他车道的车辆发生碰撞。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奔驰的E级和S级上。另一个夜视系统可以帮助驾驶者在夜间行驶时,通过车载显示屏发现肉眼看不到的行人或其他物体。在行人保护方面,一旦发生行人与车辆正面碰撞,车辆上安装的主动弹起装置,会吸收一部分撞击力,以此保护行人安全。
如今,无论是车辆本身还是道路状况,都已无法和70年前同日而语。梅伦霍夫和他的安全团队对未来道路已经形成了多种解决方案,这其中包括从传统内燃机的优化、混合动力车、电动车以及燃料电池车。针对替代能源课题,奔驰专门成立了研发团队,这个研发团队还承担为未来可能产生的其他替代能源找到最终解决方案的特殊使命。梅伦霍夫介绍说:“以新能源车为例,我们有专门的部门研究车载电池和氢罐的安放位置,而且所有的奔驰轿车一旦配载燃料电池或其他替代能源,它的安全标准不但不能降低,而且通常情况下还会超过当地政府所要求的标准。我们会把电池放在车上最安全的位置,也就是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座位下方的底盘位置。”
戴姆勒-奔驰安全中心主任鲁道夫·舍恩博格(Rodolfo Schoeneburg),在车辆被动安全、耐久性以及车辆功能等领域是绝对权威。就奔驰最新的安全技术问题,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三联生活周刊:奔驰最新的安全技术哪些已经得到了应用?从沙龙技术到市场应用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舍恩博格:奔驰最新的安全技术很多都会引入到未来的车型上。奔驰在2002年推出了PRE-SAFE预防性安全系统,并将其应用到S-CLASS上。在车辆发生碰撞前的极短时间内,它会预先为乘员提供防范事故发生的措施。目前,奔驰已经有很多车型应用了这套预防性安全系统。在此基础上,奔驰还研发了预防性安全制动系统,是一套利用车载雷达以及车内座椅安全带机械机构共同联动的自动化预防性安全系统。在遭遇紧急情况的前几秒,会自动调整车辆及乘客。这项技术基于24千兆的雷达技术开发而成,关于这个频段的雷达系统,我们目前正在等待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一旦获批,这套先进的系统即可被应用在引进中国的车型上。
三联生活周刊:近年来奔驰在传统的安全技术方面有哪些新突破?
舍恩博格:从被动安全的角度,我们一直没有停止新技术的研发,例如ESF概念车上的被动安全系统,已经是在原有的被动安全系统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其中包括安全气囊技术,现在的安全气囊已经可以做到根据乘员的身高和体态特征调整尺寸。
在碰撞发生时,我们的座椅保护系统会根据碰撞方向和运动趋势,有效地将驾乘者的身体所受到的损伤降到最低。另外,还有关于儿童的安全保护,为儿童乘坐提供不同尺寸的气囊和安全带保护,这一切都进一步提升了奔驰在被动安全系统方面的水平。
三联生活周刊:奔驰的主被动安全技术优势有哪些?
舍恩博格:奔驰的安全技术始终是业界的标杆。例如PRE-SAFE预防性安全系统,奔驰最早在2002年就将这项技术应用于量产车上了。另一个例子是,奔驰是率先应用安全气囊的厂商。
奔驰的安全技术走在行业的最前端,引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这主要基于奔驰拥有非常强大的研发部门以及研发能力。避免事故和减少伤害的全方位安全是梅赛德斯-奔驰安全技术信守的重要理念。全方位安全技术是将被动和主动安全技术结合起来,在事故即将发生前,通过对车辆的调整,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发生;而在事故发生后,利用被动安全技术有效避免伤害,为驾乘者提供最好的安全保证。
三联生活周刊:PRE-SAFE预防性安全车身结构所应用的气体发生器,如何实现瞬间扩充车身结构?
舍恩博格:车身侧方的防撞条金属部件通常情况下是折叠的,一旦预感到有侧面的碰撞即将发生,气体发生器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完成向金属部件中加压充气,使其迅速展开,以承受更大的撞击力。它的原理与安全气囊的燃爆有相似处,都是通过气体膨胀实现的。这个非常薄的金属结构在2~3毫秒内就可以实现充气。
三联生活周刊:安全气囊可能带来二次伤害,对这个老问题,奔驰如何解决?
舍恩博格:首先,因为安全带气囊的容量相对于普通气囊来说比较小,因此不会产生过大的力,也就不会造成对乘员的伤害。其次,奔驰所使用的安全气囊是两级式燃爆系统,它会根据车辆减速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判断是否启动二级气囊,进而减少不必要的气囊燃爆所造成的伤害。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防范正面和侧面碰撞,在防止后方撞击方面有何高招?
舍恩博格:针对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我们有两套解决方案:一是利用PRE-SAFE预防性安全系统,当它通过雷达侦测即将发生来自后方的事故时,可利用主动式头枕,瞬间贴合驾乘者的头部,以便保护因后方碰撞产生的甩鞭效应对头部的伤害;第二,一旦来自后方的碰撞发生,驾驶者会因撞击而不由自主地将脚离开刹车踏板,这时车辆会自主帮助驾驶者进行刹车制动,以避免车辆失控,从而防止乘员受到进一步损伤。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很多预防性安全系统都配备在S级和E级等高级别的车型上,而像C级、B级和A级车的消费人群更广大,请问未来这些安全系统是否会更广泛地应用?
舍恩博格:奔驰的很多安全系统,例如PRE-SAFE系统都是率先应用于S级和E级、M级、R级等高端车上,目前这套系统成为C级车的标配,未来我们会将这套系统应用于其他车型,包括下一代的A级和B级车。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我们遵循这样的策略,希望通过更高端车上的应用推广这项技术,整体成本降低后,再陆续应用到较小型和入门级的车型上。
三联生活周刊:儿童保护方面是一个特别课题,在这方面奔驰有哪些新技术应用?
舍恩博格:在对儿童保护方面我们有两项技术支持:应用儿童安全座椅,通过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来自侧面碰撞对儿童的伤害,另一方面增加座椅的舒适度;为了减少在撞击中能量对于儿童的损伤,安全带系统也是一个有效措施。E级车的安全带是自适应系统,它可以探测乘员身体的尺寸,如果乘员是一名儿童,它就会在进行预张紧时,针对小朋友提供较小的张力。
三联生活周刊:进行安全技术研发时,除了成本问题,奔驰还将面对哪些挑战?
舍恩博格:对于奔驰来说,很多因素都需要我们考虑,比如说耐久性和耐用性问题,耐用性和安全性是两个不可分的因素。安全性研究也要考虑到其他方面,例如车辆设计,安全与设计也需要统一,因为大家都想开一辆不仅安全,同时也漂亮的车。当然还有成本问题,奔驰的安全设备一定是最好用的,同时它也应该是最节省成本的。还有舒适性,大家系安全带的时候会感觉到——安全带会先收紧,以便测量一下乘坐人的身材尺寸,然后再开,这也是对舒适性的考虑……
奔驰品牌一直都有着一个承诺,就是为消费者打造最安全的汽车,所以,奔驰的安全技术部门在总部有着非常强大的话语权。例如有些安全配备尽管没有法律规定但是必须加装;例如预防性安全系统PRE-SAFE,我们认为这套系统非常好,就会不遗余力和不惜成本地进行推广。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奔驰安全系统研发负责人,你认为未来安全的最终形态,在避免事故发生时,究竟由驾驶者主导?还是由车辆自我控制?
舍恩博格:其实这是个矛盾的问题,我们通过研究发现,99.5%的事故都是因为驾驶者自身的判断错误造成的。举例说明,奔驰研发的预防性安全制动系统在判断接近事故的时间以及破坏程度后,首先会向驾驶者提供警示,而一旦警示没有引起注意,系统就会介入制动,以降低速度。也就是说,当驾驶者还未意识到危险时,系统已经全力介入制动,从而使车辆避免发生碰撞事故。这套系统目前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认为在现阶段,仍然还要由驾驶者做最终的判断和决策,最终避免事故的措施也还要由驾驶者来完成。至于未来谁是最终的安全主导,我们现在还很难判断。■ 奔驰b级奔驰汽车德国汽车奔驰奔驰中国三联生活周刊跑车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