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双宁 中国传统的英雄式成功
作者:石鸣( 唐双宁 )
唐双宁今年57岁,多年的从政经验使得他谙熟各种场合下的说话艺术,在想要增添严肃场合的幽默感时,他会略微加重自己的东北口音,引得周围人的一阵轻松,尤其在面对记者时更是如此。“要是一大屋子记者,他会一下子特别来劲儿,谈笑风生。”他手下人向我描述道。但是单独面对个别谈话对象时,他显得矜持而谨慎。这是一个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领导者,如果放在三四百年以前的明清时期,大概他能是同时代最为出色的士大夫之一:既有文才,又有政才,时而独当一面,时而奔波斡旋。而这也正是他40年来职业生涯的写照。在银监会历任要职之后,调任光大集团董事长,上任迄今已4年,而光大集团在这3年里的变化被公认为“翻天覆地”,业内人士说起唐双宁,无不在这一点上赞叹有加。
金融家、书法家,这是如今唐双宁被贴上的两个最具光环的标签。“唐双宁作为金融界的书法家,金融界的人可能对其书法比较感兴趣,而书法界的人则对其书法没有多少兴趣。书法界的人感兴趣的是其在书法界的出场方式。”2006年一篇发表在《美术报》上总结和评论中国书法界总体状况的文章如此写道。2005年以来,唐双宁的字伴随着他在金融界如日中天的地位一下子获得了人们的注意,本来就已争议纷纷的书坛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对他的字做出适当的反应。热捧的有,棒杀的也有,唯独缺少对他的书法艺术水准客观而深入的分析和说明。“唐双宁作为金融界的风云人物,能够对书法保持着如此的兴趣及艺术领悟力,不能不让我们感动。”同一篇文章继续写道,“重要的是,我们对其如何评价。面对这么一个非书法领域的重要人物,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从这个侧面看,唐双宁是一个处处显示出其过人之处、又处处给人留下困惑和争议的人,这种困惑,也不妨说是一种卡里斯玛型人格的魅力。“要说唐董在经济学专业上有多少造诣可能不至于,但他确实很能凝聚人心。”他身边的人告诉本刊记者,“光大集团要改革,说了多少年了,那么多人都想改,也说要改,可是还是没改成,他来了,于是就做成了。”
关于这场改革的曲折历程,外界流传着很多段子,唐双宁把当时的情况概括为8个字:“不改等死,要改找死。”而他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段子里说的大都近乎英雄主义电视剧的传奇剧情。唐双宁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总结是:“我去光大时,别人问我要带多少人去,我说,我带10个人去,在光大我就有10个人,我带100个人去,在光大我就有100个人,光大共有员工2万人,我不可能自己带2万人去,我就一个人都不带,全光大的人都是我的人。”
事实上,谈起当代中国金融史及改革风险,中国大概少有比唐双宁对这一议题更熟悉、更有切身体会的人了。“那些大大小小的事,真是七天七夜也说不完。”他对记者说。中国第一笔商业性银行抵押贷款,就是在他的推动下实现的。那是1986年,他当时刚32岁,担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沈阳分行的常务副行长,分管信贷计划。“当时是计划经济,贷款放出很多是收不回来的。”唐双宁回忆道,“记得我找一个厂长收贷款,这个厂长说:‘哪儿有钱?银行的钱不就是国家的钱吗?不就是左口袋右口袋两边倒吗?’噎得我当时说不出话来。”
被逼无奈,他想出了一个以企业实物抵押贷款的方案。1986年8月,《关于对投资性放款试行抵押的若干暂行规定》在建行沈阳分行颁布,之后不久,沈阳公共汽车二厂以两套房子作为抵押品,向建行沈阳分行贷款10万元。“这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第一笔抵押贷款。”唐双宁说,“后来我们又在沈阳乙炔汽瓶厂搞了一个试验。”经过公证程序之后,沈阳乙炔汽瓶厂以集体购买的国库券1.6万元、职工个人购买的国库券1万元、黄海牌客车1辆、钢板200吨作为抵押品,向建行沈阳分行贷款50万元。“现在看起来,这事太普遍了,但在计划经济的当年,一石激起千层浪,非常轰动。”唐双宁回忆道,“今天我们可以说,抵押贷款的推出是中国的银行开始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型迈出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在当时,确实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
唐双宁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他对人心的体察。“我没大本事,我的本事就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说。这话乍听起来谦虚,但是联想起唐双宁最崇拜的人物是毛泽东这一事实,不难看出他对自己人生格局的设想和野心。他说:“人分为复合型和单一型两种。我们需要陈景润那样的单一型人才,否则就摘取不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们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我最佩服的复合型人才是毛泽东。复合型并不是这一门爱好占了另一门爱好的时间,而是可以相互启发、互相借鉴、触类旁通、事半功倍。”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列了历史上十几个建功立业的政治人物来打分,按照他的计分体系,唐太宗100分,康熙90分,曹操和刘邦都是80分,秦皇汉武刚刚60分,而毛泽东是120分。在唐双宁最推崇的三本书里,前两本分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经典巨著——老子的《道德经》和卢梭的《忏悔录》,第三本就是毛泽东的《矛盾论》。“我不惜以长者的身份反复推荐这本书。”他说。为了能够离他心中的英雄人物更近一点,迄今为止,他几乎已经重走了所有的长征路,去寻找和考证某一个当地传说中的某一间房屋、某一丛草木、某一条蹊径,并顺便成为那段历史的专家。
“我们这一代人,多少是有一些英雄主义情结的。”唐双宁说。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从小他就承继了“文以载道”的理想,而文、史、哲也是他擅长的科目:“当年数学只考了三十几分时,总成绩还能在全县排第二名,靠的就是文科类科目来提分。我还练了一项绝活,蒙上我的眼睛,我可以在世界地图上摸到你点的地方。”考上财经院校,入了金融这一行,唐双宁笑称这是被“乱点鸳鸯谱”。已经有了七八年的社会经验之后重返校园,他所具有的是一种“社会性学生”的双重角色。那时候,他养成了对哲学的强烈爱好。时至今日,他经常被很多人请教财政政策、金融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他也习惯了如何对这些问题作答,答案也常常是有章可循、无甚意外。偶然间被问到康德、黑格尔,他会眼睛一亮,仿佛被点燃了一样地兴奋起来。在银监会的例行报告上,他除了重复他为不同场合精心设计和提炼出来的幽默段子之外,也会郑重地向听众们推荐阅读《旧制度和大革命》,并且翻到这本书的商务印书馆版本的第209页,抑扬顿挫地朗读原文。
“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唐双宁总爱引用他崇拜的人物的语录来明了自己的志向。书法、文学、哲学、诗歌、金融、银行监管……这些在外人看起来跨度颇大、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在唐双宁眼里,却都不过是一个人完成自己、改善自己的不同方面而已。一个人的任何一种社会角色的气度和所能达到的高度,都和其他方面的社会角色的成就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讲,唐双宁的目标的确是英雄式的目标,他追求的成功,不是某一点的成功,而是人生的全盘格局。■
(文 / 石鸣) 书法英雄式唐双宁传统中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