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局势的非洲视角

作者:俞力莎

利比亚局势的非洲视角0( 5月11日,一名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人员正在班加西地区值勤 )

5月16日,国际刑事法院(ICC)检察官向海牙提出申请,要求对卡扎菲等三人签发逮捕令。根据《罗马规约》,国际刑事法院有权对一国犯有种族灭绝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等严重国际罪行的个人进行刑事追责。利比亚并非缔约国,但是,安理会1970号(2011)决议将利比亚局势问题移交ICC,由此启动了其管辖权。

在利比亚的非洲邻国中,苏丹和乍得已明确表示会抵制该逮捕令,这无疑给了卡扎菲极大的支持,也为他提供了对外交往的空间。美国哈弗福德学院政治学教授哈维·格里克曼(Harvey Glickman)告诉本刊:“苏丹的态度涉及自身问题,ICC对其总统巴希尔也签发了逮捕令。”2009年,因巴希尔一案“非盟”曾做出不与ICC合作的决定,乍得表示“必须执行这一决定”,且“在乍得土地上绝不允许利比亚反对派存在”。照格里克曼所言,“乍得总统代比的反应同样与隐藏在背后的政策有关”。卡扎菲在代比推翻前政府的过程中一直给予援助,并在他于1990年上台后率先予以承认。尼日尔也得到过卡氏的捐款和军事援助,因此利比亚对尼北部地区的领土要求没有影响两国保持外交关系。格里克曼说:“乍、尼过去一直服从于卡扎菲。卡扎菲试图在各种跨境活动中支持其邻国的政府或反政府力量。邻国民众被招募到利比亚从事石油或其他行业,以及加入利军各分遣队。”

南非开普敦大学副教授马诺·拉姆特辛德拉(Maano Ramutsindela)告诉本刊:“其实,非洲国家都谴责ICC成了强权国家挑选非洲领导人的工具。其他国家尚保持沉默可能是因为逮捕令还未正式签发,利比亚政治局势仍不稳定,非盟也还没有统一口径。”津巴布韦总统最近表示,南非、尼日利亚和加蓬“天真地”投票同意联合国安理会轰炸利比亚是被西方国家所利用,而南非总统业已声明反对西方国家在利比亚进行“政权更替”。目前正在津协助非洲发展银行工作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戈兰·海登(Goran Hyden)向本刊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观点:“相比对2007年肯尼亚选举暴力事件的起诉,在该案中ICC逮捕令的法律基础要薄弱得多。没有更多非洲国家给予批评是很令人吃惊的,这显示了很多非洲国家政府对于卡扎菲以及他想要成为‘非洲之王’的野心持矛盾态度。”

“卡扎菲的立场与泛非计划的主流意见背道而驰。”海登说,“后者是要将联盟建立在非洲黑人和犹太人的团结之上。卡扎菲的‘非洲合众国’只是他个人用利比亚资金推动的事业,几乎没有别的非洲领导人对此怀有信仰,但他们接受了卡扎菲的钱用于社会福利和宗教工程。”卡氏非洲政策在利比亚与西方关系的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和阿拉伯世界曾是利比亚主要的外交支柱。1988年,利比亚被指控制造了发生在英国洛克比上空的泛美航空公司客机爆炸事件,引发了联合国安理会自1992年起对其长达15年的制裁。未能从阿盟得到支持的卡扎菲从此放弃了曾全力追求的泛阿拉伯主义,将外交重点集中到非洲,与之前断交的十几个非洲国家陆续复交,并向它们提供财政援助。此后,利比亚不仅摆脱了孤立困境,还得到非盟前身非洲统一组织的支持。西方国家对非洲的利益诉求,使它们不得不重视利比亚在这块大陆上显著上升的地位,调整对利比亚的政策。

尝到泛非政策的甜头后,卡扎菲开始竭力维护他在非洲外交舞台上的地位。2007年成立的美军非洲司令部因为以利比亚为首的非洲国家坚决抵制,至今只能暂设在德国。2008年由萨科齐主导在欧盟通过的地中海联盟计划因卡扎菲反对北非国家加入而遭搁浅。卡扎菲还频频宣扬石油工业国有化的思想,以“更好地控制石油价格”。“任何牵涉到石油的变动都会改变利比亚和整个北非的地缘政治格局。”拉姆特辛德拉说,“外界所传的卡扎菲麾下的雇佣军,其实包括了那些涉及保护石油等资源的私人安保公司。”

很明显,卡扎菲牵连着整个非洲的资源与地域格局,卡扎菲何去何从,不仅意味着利比亚新局面是否开始,也会对非洲地缘政治格局带来重大的影响。5月25至26日,非盟将举行特别会议,重新审视利比亚局势。可以肯定的是,“卡扎菲即使下台,也不会减慢非洲统一体的建立,因为非盟正致力于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进行整合”。拉姆特辛德拉说。■(文 / 俞力莎) 非洲联盟非洲非洲大陆局势时政外交中东局势国际社会利比亚利比亚战争卡扎菲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