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登已死,美巴关系何去何从
作者:蒲实( 5月3日,巴基斯坦卡拉奇爆发近千人的抗议活动,不满美国在巴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动突袭 )
一个月前,突袭本·拉登藏匿处的行动还在计划中时,美国中情局曾考虑,是否应与巴基斯坦合作。美国最终决定,把它的南亚反恐伙伴排除在行动之外。“我们决定,任何与巴基斯坦人的合作都可能危及这次行动,因为他们可能会向行动目标通风报信。”中情局局长佩内塔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于是,美国宣布拉登已死时,10年来被美国置于反恐战争最前沿的巴基斯坦才知道,4架美国直升机早已秘密进入巴基斯坦领空,进入阿伯塔巴德的住宅,发动了突袭。
巴基斯坦著名的战地和政治记者、《时代》周刊与《金融时报》撰稿人扎西德·侯赛因(Zahid Hussein)告诉本刊记者:“拉登之死让本已脆弱的美巴关系更加微妙。直到4月,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还在与美国中情局交换情报。美国单独采取的行动对三军情报局就像当头一棒:中情局说一套,做一套,并未像承诺的那样,与巴基斯坦分享情报。美方一直怀疑,由于反恐战争并不完全符合巴基斯坦的自身利益,所以巴基斯坦的支持是有所保留的,有限的。”
巴基斯坦军方和三军情报局于是再次被置于尴尬境地。5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们认为,在巴基斯坦内部存在某种支持本·拉登的网络,但我们不能确定谁构成了这一支持网络。我们不知道其中是否有来自巴基斯坦政府的人士,还是巴政府以外的人士,巴基斯坦政府必须查明此事。”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汤姆·多尼伦说得更加直接:“本·拉登在阿伯塔巴德生活了6年,那里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只有60公里,是一座军事重镇,是一所重要军事学院的所在地。有线索表明,那里有支持本·拉登的组织网络。”美国主流媒体则大张旗鼓地讨论:如果巴基斯坦对本·拉登的行踪真的一无所知,那就证明三军情报局无能;如果知晓,那就是他们藏匿包庇。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必要与巴基斯坦继续保持伙伴关系呢?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进而提出,考虑削减每年对巴基斯坦接近13亿美元的援助。
巴基斯坦军方目前已宣布重新考虑与美国的联合反恐计划,军方二号人物、参联会主席威恩取消了对美国的访问。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在国内也备受压力。5月13日,三军情报局局长艾哈迈德·帕夏向议会表示,他愿意引咎辞职,为情报工作不力承担责任。帕夏说,美国中情局能发现本·拉登,是因为美国财大气粗,相比巴方情报系统,在巴方境内有更多“线人”。“我们付1万卢比(约118美元),而他们付1万美元。”猎捕本·拉登的行动结束后不久,巴基斯坦的《国家报》披露了美国中情局在伊斯兰堡主管的姓名,这位新任情报主管主持了猎捕本·拉登的行动。《国家报》发行量不大,是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的支持者,三军情报局会通过该报植入一些消息。《纽约时报》报道说,出现在报纸上的名字拼写有误,但非常接近,完全能传递出清晰的信号。去年12月,时任中情局伊斯兰堡情报主管的官员名字也曾被披露在巴基斯坦媒体上,包括发行量很大的英语报纸。事后,该情报主管受到了死亡威胁,迅速离开了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与中情局的矛盾可见一斑。
“9·11”后,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迅速做出决定,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2002年2月,在美国总统公开拒绝承认新的巴基斯坦军政府刚刚两年后,巴基斯坦领导人穆沙拉夫与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站在了一起。拉姆斯菲尔德热情地对穆沙拉夫说:“总统先生,我们,我们的国家,还有全世界,都与你的国家共呼吸同命运。我们希望你顺利完成你重要的工作。”“这是一个戏剧性的转变。巴基斯坦从一个长期支持塔利班和克什米尔跨境军事叛乱的国际弃儿,突然变成了美国反恐战争的战略伙伴。这位曾帮助圣战者抵抗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在克什米尔军事行动的军队领袖,此刻成了美国在南亚的旗手。”扎西德·侯赛因说,“180度大转弯的穆沙拉夫将军,必须在对完全断绝与其极端主义委托人关系上犹豫不决的军方,与维持美国地区关键战略伙伴的地位之间走钢丝。曾经由三军情报局培养起来的伊斯兰武装分子,从此把枪口转向了被他们视为背叛圣战的军事领袖。在穆沙拉夫和它的美国盟友急吼吼地宣布‘巴基斯坦政府正在瓦解圣战分子’的时候,他们忘了,圣战者在巴基斯坦社会拥有强大的权力,至少不亚于穆沙拉夫本人。巴基斯坦陷入了内战。”
( 5月4日,遇难者家属将在爆炸中死去的一名男子抬上汽车。炸弹在巴格达一家咖啡馆旁炸开,当时咖啡馆中聚集了许多看球赛的观众。这是自本·拉登死后“基地”组织的第一次报复行动 )
美巴关系的蜜月期持续了不久,塔利班在阿富汗的卷土重来,“基地”组织最高领袖迟迟未能找到,让美军陷入阿富汗战争的泥潭。批评巴基斯坦反恐不力,谴责巴基斯坦军方,尤其是三军情报局与恐怖分子相勾结的猜疑声在美国越来越大。虽然没有证据,但认为伊斯兰武装分子直接得到巴基斯坦军方高层授意的断言在美军军官、五角大楼和媒体口中频现。“2004年起,美巴关系发生了变化。”旁遮普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马萨拉特·阿比德(Massarrat Abid)对本刊记者说,“他们怀疑,巴基斯坦政府与联邦直辖部落区部落长老达成的协议,以及每年向部落区投放100亿巴卢比发展基金,是在向塔利班投降,幕后操纵者是与极端主义分子曾有密切联系的三军情报局。”尽管穆沙拉夫在反恐作战中投入了大约8万兵力,控制了巴阿边境线上近900个据点,死去的巴基斯坦士兵人数超过了所有北约国家伤亡人数的总和,2000多名警官和3万无辜的平民为之丧生,但美国仍发牢骚说,穆沙拉夫将军拿走了美国上亿美元的援助,却没有干什么事。“由此,他们开始向穆沙拉夫施压,考虑用一个民主政府替换穆沙拉夫。”
2007年11月,穆沙拉夫向自己的战友基亚尼上将移交了军事指挥权,脱下军装,就任文职总统。一个月后,从国外回来参加选举的人民党领袖贝·布托在拉瓦尔品第遇刺身亡,终结了刚刚形成的穆-贝体制。由贝·布托鳏夫扎尔达里掌控的人民党没有选择与穆沙拉夫及执政党穆盟(领袖派)合作来迅速恢复政治稳定,而是将复仇的怒火指向了穆盟。2008年2月,人民党赢得国民议会大选。随后,美国中情局通过布什总统,向访问美国的吉拉尼总理,并通过几位所谓“熟知情报圈内幕”的官员向《纽约时报》等媒体出示了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勾结武装分子策划袭击印度驻阿富汗使馆的“确切情报”。7月,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变更1948年以来一直延续的三军情报局体制,将其指挥权由国防部交由内政部控制。但吉拉尼总理接到了巴基斯坦陆军总部打来的电话,遂放弃了改革计划,军方也拒绝向政府移交巴核武器兵工厂的控制权。也是这一年,人民党与穆盟(谢里夫派)组成的执政联盟宣布将启动对穆沙拉夫的弹劾程序。此前在公开场合支持穆沙拉夫的美国认为已不再需要他,就对弹劾持“中立”立场,袖手旁观。当年8月,穆沙拉夫宣布辞职,扎尔达里被选举为总统。
( 5月13日,巴基斯坦士兵在遭到炸弹袭击的贾尔瑟达地区巡逻 )
“扎尔达里总统与穆沙拉夫在反恐政策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军人出身的穆沙拉夫将军更强硬、果断,更具领袖魅力。”扎西德·侯赛因说。文人政治家出身的民选总统扎尔达里其实面临与穆沙拉夫相同的困境:美国无人驾驶机在巴基斯坦肆无忌惮的秘密行动,激怒了巴军界;他承诺要在部落地区根除恐怖分子的藏身处,在巴基斯坦政界并不受欢迎;他试图同部落地区的激进组织和平谈判,却受到了美国的强烈批评。军方与文职政府之间的短暂蜜月期随着美国不断施加的压力和国内甚嚣尘上的恐怖袭击很快结束了。2008年11月,印度孟买发生特大连环恐怖袭击事件。事发后,巴政府曾宣布,将派三军情报局领导人前往印度参与调查,但是随后又取消了这一决定。美国和印度都指责,有足够证据证明袭击者“得到了”巴基斯坦某些官方机构的支持,巴方予以否认。孟买袭击案受害者还在美国一家法院起诉巴三军情报局局长帕夏,巴基斯坦政府拒绝出庭。
2009年10月,扎尔达里与奥巴马签署了《克里卢格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将在5年内为巴基斯坦提供75亿美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还计划扩大在伊斯兰堡的大使馆,雇员数将会超过1000人,由美国私人公司DynCorp负责使馆安全。这一法案激化了巴基斯坦人对美国的不信任。很多巴基斯坦人认为,该法案只是美国想在巴基斯坦插手更深的借口,DynCorp则是美国的军情机构。随后,“‘雷蒙德·戴维斯事件’给美巴关系施加了更多的压力”。马萨拉特·阿比德说。2011年2月,中情局雇员戴维斯在拉合尔枪杀了两名巴基斯坦人,巴法庭以涉嫌蓄意谋杀拘留了他,美国则以外交豁免为由,要求巴当局放人。最终,巴基斯坦将其无罪释放。在这样的背景下,“猎捕本·拉登的秘密行动让巴基斯坦人更加质疑美巴关系的性质”。英国《卫报》爆料说,美巴官方早在10年前就已签署秘密协议,准许美军在巴境内追捕拉登。“反对党强烈要求彻查‘阿伯塔巴德事件’,穆盟(谢里夫派)已准备联合其他反对党,在议会通过总统总理辞职动议案。军方与情报机构也被寄希望承担起保卫国家主权的责任,防止巴基斯坦的敌人利用这一事件。‘基地’组织与塔利班已在巴基斯坦境内发起报复性的自杀性袭击。印度则在印巴边境附近地区举行军事演习。”阿比德说,“美国不断施加的压力,正把巴基斯坦推入巨大的困境。”对美国来说,拉登已死。“就像当年美国无情抛弃苏联撤军后陷入内战的阿富汗一样,如今美国关心的只是它的短期利益——尽早结束在巴基斯坦的战争。”扎西德·侯赛因对本刊说。■
( 2008年10月25日,巴基斯坦军队与塔利班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巴尤尔部族地域交火 )
(文 / 蒲实) 已死美巴拉登关系巴基斯坦经济何去何从本·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