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走了,狗来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前些天回甘肃天水老家的村里,最大的感受是鸡和狗的此消彼长。在家待了5天,天天逛在村里,串东家走西家,竟没有碰上一只母鸡,只在四婆家里见到一只公鸡——60户人家的自然村,就碰上这么一只不下蛋的鸡。问四婆为什么只养一只鸡,她说是公鸡还有用,谁家有人头疼脑热了可以让它驱邪。

没有了鸡,可家家的鸡蛋却一纸板一纸板地码放着。它们都是从县城贩来的,是那种城市人常吃的鸡蛋——饲料添加剂催肥的鸡下的蛋。十几年前,村子里家家都是鸡成群,攒多了鸡蛋大家肩挑手提下山到县城去卖,而现在却是从县城往回买了。前几年,我们那边山里人花椒和苹果丰收,许多人家便有了万儿八千的存款。这些钱想盖一院砖房差得远(我们村八成人家还是土坯房),可买鸡蛋吃却很容易办到。一次家人吃早餐,嚼着索然无味的鸡蛋,我问父亲:“怎么都不养鸡了?”他先说是集市上鸡蛋多买起来方便,接着说是前几年鸡瘟来,死了好多鸡,大家觉得养鸡太麻烦。我无法认同父亲的解释,鸡瘟十几年前也有啊,那时鸡死了接着养,几经挫折,家家都是成群的鸡。小时候,经常等在鸡窝旁,看母鸡下蛋,然后手捧热热的蛋往厨房里跑;成天和一群鸡在院里和门外的走道上嬉戏,这是多么有趣的童年生活啊。可现在,这一切都成了过眼烟云。

乡村没了鸡还是乡村吗?鸡走了,狗却来了。有些人家不止养一只狗,哥哥说平均下来每户人家都有一只狗。上世纪80年代村里没一只狗——人都吃不饱,哪有给狗吃的;90年代,村里才出现零星的几只狗;现在是60只狗的规模,并非生活改善了多少,而是村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大家纷纷养起狗来保安全。春节后,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城里跑,可一些骗子却趁机下乡。去年4月,一个城里的骗子跑到我们村,将一谢姓妇女家的两万多元骗走。这些骗技在城市已经是小儿科,可在乡村却大有市场。防外地的骗子,这又激发村民养更多的狗。此起彼伏的狗吠声,其实掩藏着村里的空虚和不安宁。鸡走了,乡村是衰落相;狗来了,仍然意味着乡村的衰落。这令人想起来就不安。

(文 / 李成义) 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