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的旅程

作者:李晶晶

一个家族的旅程0( 斯皮尔曼藏犀角 )

借用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梅尔(1632~1675年)的一幅作品《窗前看信的少女》,来作为今天故事开始前的引子:

女人正在阅读一封信,为了看得更清楚些,她面向窗前。一旁的桌面上盖着一块色彩丰富的土耳其羊毛毯,这在当时价值连城,不好轻易地放在地板上,这和我们今天所做的大不一样。桌面上摆放着一只盛满一堆水果的中国瓷盘,看到这样的盘子实在是令人愉悦的享受,它们在当时还十分罕见,而且价格昂贵,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的。如果让时间再后退一二十年,回到17世纪初期,中国盘子很少会出现在荷兰绘画中。17世纪50年代的10年里,中国瓷器才融入荷兰艺术与荷兰生活中。盘子安排在这儿,如同一扇大门,引领我们走出维梅尔的画室……

斯皮尔曼(Speelman)兄弟俩是荷兰犹太人,他们一直生活在荷兰的鹿特丹,经营着一份古董生意,有西方家具、银器、挂毯、欧洲瓷器等,中国艺术品只有17、18世纪的外销瓷。这时是19世纪中后期,距离维梅尔创作《窗前看信的少女》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当时,外销瓷不再是那么罕见和难以得到,东印度公司正源源不断地从中国输送大量的陶瓷、茶叶、香料到欧洲,不过瓷器仍然是最热销的品种。客人主要集中为美国人、葡萄牙人、英国人以及荷兰人。

20世纪初,斯皮尔曼兄弟由荷兰迁往英国,并在伦敦西边开设了一家古董店。这一个时期在西方人的认知中,最好的艺术品是欧洲的油画,尤其是大师所创作的带有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国瓷器中,最贵的是康熙的青花,差不多需要6000英镑才能买到,其次是粉彩瓷。1910年之后,唐三彩开始逐渐被西方人认知。当时中国境内开挖铁路,很多早期墓葬被发掘,大量的三彩骆驼、马被运往欧洲。为了运输方便,会将它们身子与腿分割开,所有的身子放一个箱子,所有的腿放一个箱子,到英国后再安装。这样的后果就是常常接错,马腿到了骆驼身上,前腿可能被当后腿安装。到今天,仍能看到很多。

由于斯皮尔曼兄弟善于经营,很快将古董店搬至伦敦市中心肯辛顿教堂街,这里聚集了很多古董店,到现在这里也是最主要的古董街,佳士得拍卖公司的总部也设立在此。

一个家族的旅程1( 明 犀角雕灵芝仙鹿杯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有的生产、经营全部停滞下来,全民投入到战争中。直至1951年,斯皮尔曼家族的生意才重新恢复,此时接班的是大斯皮尔曼的儿子阿尔弗雷德(Alfred Speelman),当时店里主要经营的仍是中国17、18世纪的瓷器,以及欧洲的一些玻璃器。朱利斯(Jules Speelman,阿尔弗雷德的儿子)说:“当时我父亲什么都卖,他以前还卖过做马鞍的工具,店里东西多得让人难以挪步。”1964年,朱利斯正式开始帮助父亲经营古董生意,那时把店里所有的东西做了一个预估价,是2000英镑。

60年代,伦敦肯辛顿教堂街整条街都是古董店,所有来买东西的人大多是各国的古董商,东西的进出很频繁,少有收藏家来这儿。这些古董商从英国古董街买完货之后,拿回法国或是荷兰,然后再转销给当地的古董商。当时的英国很像后来的香港,相当于一个古董集散地,更通俗地说,有点像批发市场,与现在的经营模式完全不一样。

一个家族的旅程2( 明 犀角雕龙海八怪大杯 )

朱利斯说,现在肯辛顿教堂街上的古董店少了很多。其实像米兰也曾有一条街全部是古董店,但是现在全变成服装店了,而且东西也比原来少了。朱利斯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那时某人去世了,整个宅子及房子里所有的东西都出售,那时古董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看看有什么能买的。现在不一样了,都变成遗产拍卖,全部交给佳士得或者苏富比。这些拍卖公司就会将中国艺术品放到香港拍卖,欧洲的艺术品放在欧洲拍卖,分得非常清楚。所以现在古董商的机会就没有原来那么多了。”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所有的古董商都不愿意和私人做生意,会觉得那样太累。因为大多数的客人不懂中间的规则或者对货品不了解。你可能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可并没有做成多少生意,所以没人愿意去费那个功夫。当时古董商都有一个卡片,以标明自己的身份。大部分古董店会直接挂一个“无卡勿入”的牌子。英国的古董商之所以能如此大牌,不屑与小客户打交道,完全是因为当时美国是艺术品交易的巨大市场。凭借“二战”,美国迅速暴富,国民对物质的需要极度旺盛。当时从英国发往美国的货品是按集装箱为单位计算,大到钢琴、家具,小到顶针之类的物品。在肯辛顿教堂街上开店的古董商当时最爱跟美国人做生意,一小时就能卖出几万块钱的东西。而私人客人也许一小时都不会买一件东西。

一个家族的旅程3( 明 犀角雕人物故事诗文杯 )

1970年,朱利斯决定主营中国艺术品。他说:“其实对于欧洲的瓷器我也很懂,可它们的历史不长。中国有5000年文明,这么长的历史中,我有机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艺术品。”说得容易,可要有好眼力非一朝一夕所能及,朱利斯有他的办法。那时苏富比和佳士得几乎每周都有中国陶瓷拍卖,和现在有所不同的是,拍卖师前面有一个长条桌子,桌子边都有椅子,如果去得很早,你就可以坐下来。另一张桌子上堆放着所有即将拍卖的物品,拍完一件,就会有工作人员把这件东西拿过来,让大家依次再看一遍。

朱利斯说,他永远都是在拍卖前最早一个到,所以能坐到第一个位置上,这样每次拍完的东西都会最先交给他看,每次至少能看30秒钟。“如果每个月、每一天你都能坚持,10年下来就能练出好眼力。比如犀角杯,你看10个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它的好坏,看100个,你有了些感觉,到你看到1000个,你就很容易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好了。”另外,在朱利斯旁边坐着的通常是当时三位最有名的古董商,每次朱利斯都会暗暗观察他们。比如有一件东西这三位最有名的古董商开始举,朱利斯知道肯定是对的。如果他们都没有举,别的古董商在举,他就知道那东西不一定是对的。同时,朱利斯会在纸上写下一些拍品可能出现的成交价,以此测试自己对价格的判断是否准确。

一个家族的旅程4( 清早期 犀角雕山水楼阁人物大杯 )

对于这些艺术品,朱利斯没有特别的偏好。他说,自己爱好广泛,喜欢的东西很多,欧洲瓷器、家具,日本、喜马拉雅、印度及东南亚艺术品都有它们的动人之处。但他强调,无论哪类东西,他都会非常注重质量,且多集中于藏品的稀有性和品质。市场有时是一个很好的考场,买家对于卖家的眼力、品牌是否认可,一验便知。2006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举办了“佛华普照——Speelman早期铜鎏金佛私人收藏专场拍卖”。14件朱利斯30多年前购买的永宣铜鎏金佛像全部成交,总成交额为3.24亿港元。今年由保利艺术博物馆和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联合策划的“英国A&J Speelman暨海外藏家——犀角象牙雕刻珍品特展”,为数位海外藏家的传承珍品,其中以英国斯皮尔曼的家族收藏为主。朱利斯的犀角部分在今年春季拍卖,象牙部分也会在秋天陆续出售。

斯皮尔曼这个欧洲家族从19世纪至今,历经三代人,经营着古董生意。从最初销售欧洲陶瓷、挂毯、家具和中国外销瓷等,到现在只专注于东方艺术,尤以中国艺术品为重。其市场也由荷兰到英国,最终又落在了中国。■

一个家族的旅程5

(文 / 李晶晶) 文物家族旅程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