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岷县当归,小农生产的升级时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距离岷县长途汽车站不远的“中国当归城”,每天早上6点到8点是最热闹的交易时间 )
原始的当归种植
每年的4月份,正是当归栽种的季节,在看似不适合人类居住和生产的地方,岷县周边村庄附近的每一块种植当归的土地上,都能看到药农忙碌的身影。
於军强家用来种当归的只有不到8分地,活儿不多,我们到达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当归栽种和覆盖地膜的工作,所以他开着去年刚挣下钱买的面包车带我们去了他岳母家。与於军强家所在的秦许乡中堡村不同,岳母家住在山脚下的桥上村,这里海拔更高,属于“山地”,虽然生活条件相对差一些,但是气候和土壤比“川地”更加凉爽湿润,更适合当归育苗,人均耕地面积也比川地多。
岳母家有5口人,拥有5块8分左右的田地,因为当归需要“轮作”的特性,他们用其中的两到三块种植当归,其余的土地种蚕豆、小麦这些农作物用做生活来源,每过一年在几块土地之间变换用途。於军强的岳母和姐姐、姐夫三个人,按照打眼挖坑、栽苗、上面盖土肥的顺序分工,实际上完成了当归栽种的过程,之后只要在上面覆盖地膜,就可以每隔十几天照看一次——把苗扶正,以及去除杂草和当归叶子,这样直到农历9月份重阳节前后,今年种下的当归就长成了。至于品质怎样,收成多少,他们完全无法预知,因为这全要看这一年的天气。干旱还是雨水丰沛直接影响当归产量,最好的情况下一块8分的田地最多能产100公斤当归,“靠天吃饭”是所有药农面对的问题。
於军强向我们介绍说,当归的生长正常需要3年的轮回,第一年培育种子,第二年培育苗子,第三年培育当归,3年进行一次循环。现在的药农基本都采取轮作,在不同的农田分别进行产籽、育苗、栽种三个阶段。今年挖出来的当归,品相不好的就重新栽种在地里,第二年不长当归只长树杆,开花结果,结出当归籽。等到农历9月份收获的时候,长成的当归挖出来晾晒,当归籽挂在房上慢慢吹干。等到来年的4月份,育苗的季节,药农跑到山里面,在新开的荒地上播种当归籽育苗,在地里栽种已有的当归苗。
( 景国才是最早把岷县当归带到外省的私人商贩 )
市场上出售的当归苗十几棵和泥土混成一块,3个一斤卖4块钱,考虑到成本和品质,很多农民自己育苗。於军强说:“这边都是原始山林,农民每年都到山上去开荒,开辟新的土地育苗,因为这块地明年营养不够就不能再用了,大家会跑到更远的山上开发荒地。”这是因为培育当归苗需要更阴冷湿润的环境,而山坡的恢复时间又很长。“一般三五年上面可能什么都长不了,但是植被已经完全被烧坏了,山坡的资源也很有限,这也是我认为的当归产业的危机之一。”於军强说。
比起土豆、蚕豆这些农作物,当归的种植成本较高,劳动力的投入很大,对肥料的使用要求也比较高。当归苗的储藏和保存需要放在冷一些的地方,温度稍稍一高,就会长出叶子不好往土里栽,所以在於军强那个村子就不具备储藏当归苗的条件。甘肃岷县地区属于高寒阴湿气候,冬天最低气温零下十七八摄氏度,夏天用不着电扇空调,再加上海拔2300~2600米的高度,最适合当归的种植与储存。
( 秦许乡桥头村的王周青一家在地里打孔为今年的当归育苗 )
历史记载,岷县的中药材种植有17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岷归最为出名,早在1000多年前,岷归中的“马尾当归”就是进贡朝廷的珍品。於军强听他的爷爷说,甲午战争之前,当归一般都是国内自己使用,出口的时候会把当归头切除以免外面培育。从甲午战争之后开始出口,当时把当归运到陇南一个叫碧口的地方,装上船沿着长江一路到上海。从那时起国外开始培育,但是品质和岷县当归差别很大。岷县当归协会副会长苗志坚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岷归的有效成分有200多种,其中有几样是其他地区出产的当归中所没有的。“而且岷归的味道很浓,这在北方不明显,到了南方,打开纸箱就有很浓的香味。”
当归挖出来之后,要放到太阳下面晾晒,变蔫之后拉顺,用草绳捆起来,不然晒干之后看起来“张牙舞爪”不规则。一般的农户在风干之后就可以拉到市场上卖掉,或者在屋檐下搭起架子,农闲期间时不时在下面烧起一盆树叶、秸秆、野草,用草木灰熏制当归,熏过的药材在受潮之后也不容易变质,易于保存。但是烟熏后的当归看起来是黑色的,这是原始的熏制保存方法。於军强的姐夫王周青给我们演示了草木灰熏制当归的过程,山区里的药农冬天闲暇时间更多,而且烟熏也是减少房子因为潮湿生虫子的好方法。
“那个时候的当归非常宝贵,能见到就不错了,对品相也不会要求很严格。现在如果是这个颜色,消费者首先就不会接受。”姐夫王周青是地道的农民,而於军强自己在淘宝网上开店做当归买卖,已经是个生意人。他告诉我们,后来做买卖的多了,发展出来用硫磺代替草木灰熏制当归的保存方法,熏完的当归表皮金黄色,断面洁白,品相好,保存时间也更长,在没有晾晒很干的时候就发货,分量也多,也柔韧,不像纯晒干的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撞碎。“中药材大都要经过熏制才能保存,以前我以为黄芪是最好保存的,没想到也要熏。”
而用硫磺熏制当归,更多是在下一个环节完成的,对于大多数像王周青这样的药农来说,无论是种植还是保存当归,都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除了引进了地膜覆盖技术,其他“与很多年前没有区别”。后来兰州的一位中药材专家对本刊记者表示,越是使用原始的手段,中药材的品质越能保证。
当归市场的规则
每天早上6点钟,离岷县长途汽车站不远的“中国当归城”就热闹起来,在这个盖起来没几年的新市场,聚集着药农、药贩子、客商各色人等,显眼的电子公告牌上有当天各类药材的价格。
以前的药材交易市场离村子挺远,现在离家近了,龙潭村的药农邱怀玉每天自己直接把当归装车拉到市场上,和药贩子一样讨价还价。55岁的邱怀玉从小跟着家里种当归,他向本刊记者回忆说,五六十年代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国家统筹对当归进行购销,县里有一家大型的国营药材公司,每个乡镇还下设分公司,每户居民花60块钱购买可销售60公斤当归的凭证,拿着凭证去药材公司排大队过磅。
在村民们的记忆里,国营药材公司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消失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就自动转变成了最初的药材经纪人,做的同样是讨价还价买卖当归的工作,而“小本本”取消了。市场上开始出现自由买卖当归的需求和行为。
岷县43万人,只有总共60万亩的耕地,最初种植和产量都很低。到90年代中后期,发展到周边的彰县、渭源、陇西、宕昌都种当归,拉到岷县贴牌销售。虽然产量上去了,但是价格有个释放过程,再加上西部地区当时比较封闭落后,价格始终上不去,销售价格好的时候都是出口外销。当地唯一一家中成药企业岷海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峰向本刊记者回忆说,当时的县委书记,现在的甘肃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考虑将岷县当归集中起来,把外地当归抵制住。“当时在深圳开了个会,成立了岷县当归集团,开始在路上设卡,卡住外地运送当归的货车不让进来,保本地当归。”
於军强告诉本刊,在岷县当地,当归市场可以说是药农、药材经纪人以及药厂“三分天下”。这三者构成了当归从种植到收购、加工、运输、贩卖,最后流向终端市场的整个链条。
药材经纪人也就是俗称的收购贩子,他们在自己所熟悉的区域里将中药材从农户手里直接收购之后进行分级、分解,通过简单的加工使之精细化,之后将当归贩卖给当地或外地的药厂,或是直接卖给外地客商。药贩子或是个人,或是小公司,当地叫当归信息铺,“准入门槛低,没成本”,有的经常走动建立人脉和信息源。在中药经纪人这一环节,他们会按市场要求判断手中的当归是否需要熏制。供药厂使用的当归,俗称“药厂货”,入药用,不讲品相,只要含量够,质量合适,不需要熏制。另一个渠道用做食用,大部分进入南方的终端市场用于食补,要求品相好,要白、要大,这就带来储存和市场需求两个问题。硫磺熏制的手段就在这时慢慢普遍起来。
“洗干净,湿润润的,用塑料皮包起来,下面用小盆点着硫磺,烧完就行了,很简单,硫最容易上色,越是颜色黄的市场受宠度越高,这也是客商的要求。”年轻的药材经纪人赵志强对本刊记者解释说。硫磺熏制的作用原理是,二氧化硫与水蒸气结合产生亚硫酸,起到漂白作用,使当归表皮金黄,断面洁白。在加工的过程中,由于用水冲洗,当归会有10%的损耗,但是市场价格也会比无硫当归高10%。“一般药农家里没有熏制条件,也没有这个必要,他们也就不费这个事了。硫磺味儿让人咳嗽,有刺鼻的味道。”赵志强说。种植户不进行熏制加工,挑毛归、小当归送给药厂用做当归原材料,药厂自己进行粗加工,制成当归饮片,药厂的进货渠道同样直接来自农户或者通过经纪人。加工商把药材收购集中起来,看收购商需要什么样的当归。“农民对市场不敏感,也不知道客商的需求,不敢熏。只有加工商对市场敏感,30块的话,高两三块,100块可能高10块钱。”
历史的原因、技术的原因、消费者的原因三方面造成了现在用硫磺熏制的现象,这也是“硫磺当归”的报道让当地人感到无奈的原因。於军强举例子说,走南方的药材一直是熏制的。“我有一次给东莞发过去,人家打来电话说几天就软成面条一样了,吸水严重,我让他立即晾晒,之后放到冰箱里保存。这是个人家里,要是药店药厂,一次收购几百吨的当归,不可能放到冰箱,眼睁睁看着腐烂。那么高的温度和湿度,密不透风的环境里,估计超不过一个星期。南方客商把东西收购回来送到工厂加工,洗一洗、熏一熏再拉走。岷县不熏了他们拉走也还是会熏制,在目前的技术手段下,硫磺熏制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於军强说,出事之后,各级政府到农户家里宣传,说以后可能熏制的当归卖不出去了。“所以现在大家都不敢熏了,可能这几天你在岷县找不到熏制当归的现场了。”
初级当归产业
2003年“非典”之后,全国中药材涨价,当归价格也一路飙升到了2007年的最高价,1公斤140元,那一年每家都觉得收入不错。后面当归的价格又一路下滑,有时候只能卖到二三十元,如果低于20元成本都不够。於军强家的那块土地今年投资了1000元,按照现在的市场价30多元,如果产到100公斤的极限数字,也就是2000多元。实际上,药农种当归经济效益并不是很理想,“只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药农也会到县里的药厂打工,帮着进行饮片加工和包装,在农闲时每天20元,农忙时40元。
加工商的境遇比药农好很多,但是也不会有大赚特赚的时候,无论当归价格高或是低,中间商始终赚取的是差价。“当归育苗的山坡这几年开发得特别厉害,也许再过几十年没有地方育苗了,那才是当归产业的真正危机。”於军强说,“种当归利润很薄,我们现在品质最好的当归出口到日本、韩国,他们做成药品以几百倍的价钱返销中国,而我们还是以原材料的方式出口,缺乏高科技的加工手段和技术。”在於军强看来,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当归产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财富。张峰觉得药厂和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药价越压越低,为了扶植农民,收购价格提升,药厂两头受到挤压”。
苗志坚对本刊说,虽然岷归在全国当归市场占60%总产量,其中原材料80%,饮片90%,但是其中90%以原材料形态出去,科技含量不高,价值还没有显现出来。
张峰认为,岷县的当归产业链已经形成,从加工开始,到切片、食用饮片、当归提取物、制剂、化妆品、口服液,都已经有了,但是由于地方实力以及信息开放程度所限,市场发展速度并不理想。“农产品最大的悲哀在于信息不对称,这会使农民利益受到伤害。过去实行利益最大化,商贩和农户没有依存关系,现在这种利益之间的依存越发明显了。”
当归种植靠的是纯手工劳动力,无法机械化,再加上这些年气候变暖的原因,即使通过轮作的方式,即便一直在扩种,80%以上的地区仍在减产。“有些传统种植区域以前不种当归,现在也种,现在十几万亩,而极限值是25万亩,以后会是减少的趋势,而且川地当归长不过山地的。”
实际上,当归饮片和切片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以前完全出产当归原材料的方式,推动了一次产业升级。按照岷县县政府的规划,“十二五”期间,岷县当归不能再以原材料形态出去,必须制成切片。而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必须而且只能依靠技术和产业的结合。苗志坚对本刊表示,“当归有毒”的风波还未平息,县里现在只把目光盯在查处整治硫磺熏当归上面。他在县里的工作会议上说,岷归真正面临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延长产业链,把农产品转换成半工业制品,提取有效成分,研制其他产品。还有就是如何把岷归和其他地方出产的当归从本质上区分开,这涉及到原产地认证的问题,还应该注册商标。但是农副产品和西药不一样,国家并无标准,硫磺含量也是。■
(文 / 陆晴) 中药硫磺岷县当归小农生产种植业三农升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