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脸红的古设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河北邯郸市文物保护所近日透露,迄今保存最好的战国都城赵王城遗址城垣考古取得重大突破。考古证明,战国时期中国城市已修建较为完整的防雨排水设施。其构成,一是城垣内侧台阶面上用板瓦、筒瓦相配,铺设成斜坡状瓦面顶;二是用陶制排水槽修建的坡道状水槽道,铺瓦与排水槽道相结合,共同组成城内防雨排水设施;三是城外两侧的散水面,系用卵石铺设。2000多年前,先人们就有这样的智慧,在建造城市时就有这样周到的考虑,就有这样精细的施工。其实这并非孤例。去年夏天,全国多地出现了大规模强降雨天气,许多大中城市排水系统彻底失灵,而江西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未现明显内涝,原来,这得益于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

反观现在,城市是越来越大,但防灾抗灾能力却没有相应提升,相反,在一些地方还有不断减弱的趋势。不管是国际性的大都市,还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甚至是山区的小县城,一遇天灾人祸就难以抵御,损失惨重。许多城市更是无雨就抗旱,下雨就成灾。

曾记得,笔者所居的山区小县城,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无论下多大的雨,街上也无积水,天晴时到处树荫浓绿、鸟语花香。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短短30年间,县城的面积扩大了10多倍,人口增长了15倍,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来往人流摩肩接踵,夜晚彩灯、路灯光带如河,但一遇大雨城区就排水不畅,到处积水,深的地方平房连屋顶都看不到。救援人员就开着冲锋舟到处抢险救人。而那些遮天蔽日的大树也早就不见了踪影。因此,一到夏天,那些低洼处的居民就忧心忡忡地到处投亲靠友。

笔者曾亲眼见到某地在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时,其中一段位于一个低洼的水田处,负责施工的干部在填平后要求用压路机碾压,一领导回答说:那段路以后总是要返工的,明天省领导要来视察,我要的是你现在把它筑起来。结果是那名领导不久即被提拔,那段路也真的被返工了。以这样的心理、这样的做法,就是有再先进的科技、工艺和材料,又怎么可能建设出千年不坏的排水系统呢?(文 / 张剑虹) 脸红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