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绩的“具象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我们校长这些日子比较郁闷,因为他老人家吃尽千辛万苦历尽种种磨难唐僧取经一般求得的北大、清华自主招生指标在接下来的笔试、面试中没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最终“中标”(获取加分)的学生未达到期望中的15%的目标。而考取北大、清华在我所在的学校就如同早年乡村里一个十代单传的家族收获一名男婴一样珍贵。倒不是说上了北大、清华就可以羽化登仙,而是如今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已将鉴定一所学校质量高下优劣的参数“具象化”了。就说重点高中吧,已不单是看你的本科率、重点大学录取率了,我所在的这个地区评价一所重点高中办学成功与否的最具操作性的尺度便是:看你学校北大、清华的录取数。

关于学校的办学方针,有这么一段名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此言固然动听,可一旦到了那些笼罩于“具象性”实绩考察阴影中的校园里,这句话便立刻成了仅供书写于校园最醒目处的华丽装潢,全无半点实际效用。因为在这样的学校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教室、图书、教学设备、各种教辅资料等等)几乎全都是为那些能体现学校教学实绩、能为学校争光的学生准备的。时下几乎所有的重点中学都设立了汇聚全校最佳师资的所谓“重点班”、“强化班”,而这才是学校倾注全部心血浇灌的“大本营”。

前几年曾听说西北某县四套班子成员集体到县电视台为县中当年未有学生考取北大、清华向全县父老乡亲道歉的消息;几天之前又听到一则新闻,本地一个每年还在申请国家财政贴补的贫困县通过“人大”形成决议,对考取北大、清华的考生的任课教师每人奖励3万元。“北清情结”已如此深入官方民间,我们的教育还能从容淡定地坚持自己的操守吗?(文 / 王淦生) 教育实绩具象化

下一篇: 高校的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