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记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地震,海啸,核辐射,电视里充斥着灾难过后废墟的场景,无家可归的人们疲惫的面孔——对于别人,这是新闻,是茶前饭后议论的话题;对于我们,这是记忆,是几天前奋力逃离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一群在白天和朋友们聚会聚餐、嬉笑打闹,却在夜晚独自忍受内心的恐惧和不安的奇怪群体——因灾返国的旅日留学生。

凌晨4点,照例醒来。平静地打开电脑,点开在仙台东北大学生活的照片。刺眼的阳光,明媚的笑脸,那些熟悉的街角,就跟做了一场永远醒不来的梦。邮箱里终于有了新的邮件,是日本老师发过来的。老师关心着我的安危,遗憾的是在我回国之前没有再见我一面,并祝福我健康、幸福、工作顺利。仔细地读完每个句子,在电脑前号啕大哭。从3月11日灾难发生到现在,这是我第一次哭泣。这位副教授,去年底刚刚生了小女儿,全家都在仙台,刚从避难所回到家里。老师们那么坚强地面对现在的处境,没有丝毫的抱怨和恐慌,却在尽力地关心着我们这些学生,即便我是个外国学生。留学生朋友中,有因为各种困难至今未能归国的,面对他们的时候,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无力。有一位中国助教,坚持留在已经待了9年的东北大学。他说他要参加学校的复建,他要亲眼看着东北大学一点点好起来。

叙述这些人和这些事的时候,我依旧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是懦弱的,可内心深处,我觉得自己逃离了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而跟我一样匆匆归国的同学们,很多人也都在被这种内疚感折磨着。在身处避难所的时候,是回家的信念支撑着我们坚定地走下去,想尽一切办法辗转回国,亲人们的关心和强烈的归属感的确让我们感到温暖。可是,想起那些还处在随时有核辐射次生灾害发生的灾区的朋友和老师的时候,曾经共同历险的我们,内心无比煎熬。曾经,我们对留日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日本式做法充满不屑,可是这一切在灾难和生命面前,都逐渐淡去。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母校的感激,让我们竭尽所能做出自己的努力。

将来的某一天,我们都会回去,回到我们喜爱的东北大学。很多年前,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感动了我们,今天被很多个“藤野先生”感动的我们,要为东北大学的重建贡献一份力量。

(文 /  肖芘) 心中记挂

上一篇: 好东西(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