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为什么是法国?
作者:宋晓军( 3月19日,法国圣迪济耶军事基地的“阵风”战斗机在做飞行前检查 )
“战斧”导弹在凌晨发射时的闪光,战斗机的呼啸,趴在公路上的坦克残骸,卡扎菲慷慨激昂的讲话……这些熟悉的镜头让人仿佛回到了8年前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伊拉克战争的场景。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日本的大地震过于让人揪心,人们也许会像8年前那样认真地去观看分析在这些熟悉的战争画面出现之前的那些外交过程,进而得出第一个创作这些画面为什么不是美国而是法国的准确答案。
利比亚东部的班加西是利比亚反对派的大本营。1个月多前,反对派从这里出发横扫了利比亚地中海沿岸的几乎所有大城市。但就在10多天前,当总统宝座岌岌可危的卡扎菲开始反击时,法国政府在3月10日却突然宣布承认反对派的临时政府。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萨科齐这一举动是外交上不成熟的表现。第二天日本就发生了大地震,此后所有媒体几乎都把报道重点转向了东瀛,而忽略了萨科齐一连串的外交斡旋。3月20日凌晨,当法国空军的“阵风”战斗机在“幻影”战斗机的护航下,把AASM精确制导炸弹投向利比亚政府军包围班加西的坦克上时,人们才对这个10天前还被卡扎菲的儿子在电视上嘲笑的法国人刮目相看。
利比亚的沿海有13个原油出口码头,日产原油150万桶左右,其出口对象主要是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和一些北欧国家。2010年从这些港口出口的原油大约为6600万吨。利比亚发生动荡后,预计出口量已经下降了75%。无论从法国自身的利益而言,还是从法国一直没有断了充当欧洲老大的念想来看,法国这次出头可以说毫不奇怪。但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身陷两场战争的美国以及被财政赤字困扰的英国,以及阿拉伯联盟和部分非洲国家都被萨科齐拉上了这空袭利比亚的战车呢?那么在这位老让人觉得有点儿不靠谱的法国人公开承认利比亚反对派临时政府后的10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日本的大地震和巴林动荡的加深,很可能是影响美国做出追随法国决定的重要原因。日本大地震,除了让美国担心海啸和核污染的影响外,恐怕最担心的就是其一年前爆发式的重返东亚战略的进一步推行。即便日本的震后恢复情况出现较乐观的结果,估计其原油需求量至少也会大幅增加。同样,巴林的动荡不仅会影响到美国第五舰队,也会牵扯到沙特,而占巴林70%什叶派背后的伊朗,虽然不可能颠覆刚刚出兵巴林镇压的沙特,但至少可以影响其东部产油区的200万什叶派。一旦沙特的石油生产减产,不仅美国、日本、欧洲会受影响,而且正在遭受制裁的伊朗的原油可能会迅速成为对抗美国和以色列的武器。因此,需要法国在中东和伊朗核问题上给予帮助和寻求石油价格稳定的奥巴马最终还是上了法国的战车。至于英国,虽然遭受到财政赤字和失业的困扰,但是与法国一样,在传统的殖民地非洲都有利益,一旦让一个北非造反的军官把石油和权力交给一个更了解西方的儿子,进而影响非洲军队里那些有民族主义情怀的年轻军官,无论从政治正确还是从利益上,对英国而言未必是件好事。美、英同意上了萨科齐的战车,那些阿盟里有发言权的海湾酋长国,恐怕也只能跟进。更何况对一个造国王反且不按常理出牌的军官他们本来就不喜欢,说不定他们还愿意为起初有些不情愿的美国和财政困难的英国买单呢。
当然,以上的分析多少有些推测的意味,但从长远看,这次能让美、英、法保持高度一致的,恐怕还是情况不确定的埃及。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不仅是欧洲的经济命脉,而且还是美国和以色列在中东利益的基石。利比亚反对派控制的东部地区恰恰与埃及有着1000多公里的边境。由此推断,萨科齐在巴黎召开决定对卡扎菲动武的22国首脑会议前,美、英、法三国很可能就留下卡扎菲还是除掉卡扎菲对埃及未来局势的长远影响,有过一番权衡利弊的评估。最终,这三国终于达成了一致并推动联合国通过了建立禁飞区的1973号决议。
现在从军事角度看,尽管这次空袭的动静很大,但一次仅出动几十架飞机对于一个拥有176万平方公里的利比亚来说,与其说是一次以杀伤有生力量为目标的空袭,倒不说是一场以空袭为手段的外交。萨科齐这个10天前还被很多人嘲笑的法国人,终于趁着世界大乱,手持一柄用精确打击系统打造的外交利剑站在了全球外交舞台的中央。■(文 / 宋晓军) 法国武器利比亚战争卡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