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电的危与机
作者:邢海洋福岛核电站阴云未散,国内也暂停了新建核电项目的审批。多重打击下A股中的核电板块连跌一周。有分析师甚至保守地估算,未来核电一半项目要下马。但若仔细分析我国的能源环境,就会发现,核电建设所遭受的迎头一棒只能是暂时的。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我国,还没有能力像后工业化国家那样,停止甚至放缓核电的发展。
这次的核电危机前,历史上共发生过两次对核电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事故,一次是1979年美国的三里岛,一次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若从事故的危害程度比较,这次更近于三里岛事故,并且,恐慌的投资者也多用三里岛对美国核电的影响来类比此次的福岛核电危机。三里岛事故发生后,美国30年内再也没有兴修核电站,直到奥巴马上任才有新项目启动。但事实上,美国核电的停滞很难全部归咎于三里岛的核事故。上世纪70年代后期,石油价格快速蹿升,临近转折。而一座核电站的建设周期长达10年,投资机构开工上马前均需对能源形势做出长期性研判。那时,出于对油价继续高涨的审慎预期,美国的核电投资已经开始降温了。早在1973到1979年,就有40个核电项目取消,在三里岛核事故发生的前一年内,政府未接到一座核电站的申请。不过,核事故发生的当时,共有129座核电站通过了审批,其中,只有53%建成发电,还是说明核事故的影响。事故发生后,更严格的安全措施、当地民众的反对声音均提高了电站的建设成本,使得投资者却步。而全球范围内,核电在电力的份额稳步上升,直到切尔诺贝利灾难后一年的1987年攀升至16%之后才稳定下来。
美国核电停滞了30年,但仍是世界上拥有最多核电站的国家,核电占总发电量的20%。从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在苏联并网发电,上世纪70年代初全球核电规模以每年30%的速度膨胀,与当下的风电发展速度相仿。第一轮核电高潮中,法国核电装机规模达到了总电能的76%,日本超过30%。这些,都和发展中国家无关。全球运行的核电站有445座,只有39座在发展中国家。一座核电站建设资金几百亿乃至上千亿元人民币,巨额前期投资将发展中国家挡在了门外。截至目前,我国核电只占到总电能的2%。
核电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电网的三大支柱,而近来迅猛发展的风电和太阳能,即使再“前途无量”,因受制于天气无常,产出难稳定,无法充当“基本负荷”电站。当然,在我国核电若真停滞也并非不可行,我国虽石油缺乏,大江大河广建水坝,水利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但我们是煤炭大国,山西煤炭之后,内蒙古和新疆均进入了储量大爆炸阶段,一个新疆探明资源储量超过2万亿吨,全国总量更超过5万亿吨,以现在全国年均消耗30亿吨计,足可消耗上千年。但问题是,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需建立庞大的运输和输电网络,同时还破坏环境,排放温室气体。而核电,1克铀原子核经裂变反应能释放出相当于2.8吨煤燃烧所得到的热能,生产1度电的成本远低于火电。鉴于能源价格又开始了趋势性上涨,全球再度兴起核电建设的高潮。仅美国,这个曾经宣布要将核电比例降低到12%的国家,2008年就有30多座反应堆计划兴建,只不过多数因为碰上经济衰退而搁置。
即使从安全的角度,若以数字衡量,核电都远比煤电和水电安全得多。据统计,单位发电量的死亡人数,水电是核电的100倍,煤电是核电的40倍。其实,无需看数字,只要凭常识便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每年,我国煤矿事故不断,大大小小数十起,一次严重的透水事故便伤亡上百名矿工。而核电发展50余年来,重大事故不过这样三次,且只有切尔诺贝利造成了几十人的当场死亡。切尔诺贝利更大规模的损害之所以在事故后发生,几乎全部可以归因于“人祸”。当时,直到灾难发生一周、放射性尘埃飘到邻国被检测出后,苏联当局才重视起来。其实,对核能的安全性,最好的类比是飞机的安全性,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乘飞机是最安全的,单位公里事故率最少。但每一次飞机失事,均因一次事故涉及的人员和伤害程度远比高速公路上的小汽车相撞严重,而受到广泛关注。当然,核裂变和煤的燃烧有着质的不同,难以驾驭,失控后便演变为一场人类灾难,但飞机难道不如此?可世界上仍有大多数人不会因此放弃旅行的便利。
公众的态度会延缓核电的发展,抬高成本,这点毋庸置疑。但核电的大方向却是肯定的,核电建设很快将恢复生机。■(文 / 邢海洋) 新能源能源核电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