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汽车重新定义中国市场
作者:李三三联生活周刊:你为2010年大众汽车的表现打多少分?
苏伟铭:我们对2010年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还不够好,如果2008年对市场的判断比较大胆,有可能2010年的销量会多增加10万辆。2008年我们太保守了,问题在于我们对市场的判断,致使我们现在还处于产能不足的情况下。
三联生活周刊:你如何评价竞争对手?大众将如何保持市场的强势地位?
苏伟铭:竞争对手的确有几个,他们2010年做得也很好,也因此给我们带来挑战。我觉得竞争胜败不在于现在,重点还是在于今后几年,我认为2011、2012年,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将集中在产能这一块。希望大众宣布的投资都能够顺利地执行,我们将致力于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尽管现在的市场份额还不错,但是我总觉得还可以更好。
三联生活周刊:大众的2018战略推进得是否顺利?
苏伟铭:2009年底我们宣布2018年大众汽车集团达到年销量1000万辆,2010年估计700万辆是没有问题的。我觉得中国市场的贡献率很不错,预计在2018年达到这个目标的希望是非常大的。
我多次强调2018战略不是一个数字概念,在数字背后,在市场份额的背后,有网络、培训以及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2018年后面有一整套的战略基础。
我觉得现在的挑战不是数字,而是这些基础工作够不够快。举个例子,我之前有一个挑战,必须把未授权的二级网点一年年逐步减少。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在很多二、三线城市,我们从未授权,但他们同样卖大众的车。原来我的计划是5年内杜绝这种情况,但现在我必须把时间表提前,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要尽快改善这种状况。
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广州车展大众汽车提出了“南方战略”,目前市场份额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
苏伟铭:我每个月都有南方的销售数据。从2010年1月到10月,大众集团在南方大概卖了30万辆,市场份额从13%增长到15%,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还没有达到目标。我们在全国的均值是18%,这个数据意味着,从大众集团的角度,我们已经是第一。这不是第一的概念,而是竞争力的概念。
南方市场目前是15%。我们追求的目标是18%,如果能够超越更好,今后三五年,我们会继续让市场份额继续提升。首先,我们会把更多好的产品带到南方市场;其次,我们希望最大的市场还是广东,如果南方的网络和北方差不多一样的话,我相信,竞争力就会比较大。我们强调,更重要的是看网络基础设施。
三联生活周刊:在网络建设方面有怎样的考虑?
苏伟铭:在我们未来几年的网点计划里,集团会增加大概1000个网点,其中200个奥迪、300个斯柯达以及500到600个大众品牌的网点。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中国市场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板块,现在,我们开始把它切分得更细。
三联生活周刊:大众(中国)高层对“十二五”规划期间的中国经济形势和汽车市场走势有一个怎样的判断?
苏伟铭:倪凯铭博士刚到中国,我们正在和他一起制订新的战略。范安德前3年是奥林匹克战略,2009到2010年,叫“1+1>2”,现在,大众在中国的这两个战略都结束了。目前我们是在战略分析中,第一轮已经讨论过了,第二轮我将在2011年1月中旬继续讨论。我们现在的目标是一季度完成战略的方向,可能会在上海车展时透露。
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十二五”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现在也开始做这些分析,举个例子,像七八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市场会不会很大?市场总趋势是往下走还是往上走?我们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功课,希望2011年一二季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三联生活周刊:在大众集团的三大品牌里, ABC各个车型哪个增速是比较快的?
苏伟铭:全世界的轿车总市场,2010年较2009年的增长大概是10%。中国轿车市场,我估计2010年大概在1140万辆,与2009年相比增幅在34.7%。大众品牌大概在34%到35%,基本维持了2009年的市场规模。
大众汽车全国的库存量在半个月左右,是整个行业里最低的。在中国理想的指标是1.5(一个半月)。第二个是奥迪,奥迪的增长率2010年1~11月份是50%,斯柯达增长率大概是56%, 兰博基尼2010年的增长率是160 %,宾利是100%。
中国市场还是A级增速最大,我们在中国市场上,叫A-和A+。C级车还没有到这个状态。如果看这个排名的话,目前日本车的势态不是很好,国内的品牌是维持态势。2011年,B级车是我们一个机会,我们希望2011年能大卖。
三联生活周刊:对电动车大众持怎样的看法?
苏伟铭:大众的文化是:多做少说。电动车我也开过,功能非常不错。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技术和成本不够成熟。
大众汽车要造大家买得起的、真正的电动车。大众的电动车将在2013、2014年来量产。也许我们不是最早量产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是最好的。
在电动车大规模量产之前,我们将用蓝驱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大众汽车在节能减排方面是用两条腿在走路。■ 汽车行业大众集团电动车德国汽车苏伟铭大众汽车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