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襕手、铁壶与汉光瓷
作者:钟和晏( 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鹤翔呈瑞》 )
第一眼看到那只“金襴手古伊万里金鱼纹”瓷盘的时候,有点莫名所以地想起了华丽的和服。直径36.5厘米的瓷盘通体血红,上面平卧一条金彩描绘的金鱼,层层叠叠的鱼尾像花瓣一般开放着,两个黑黄、蓝绿对比的圆形装饰图案占据明显的位置。即使把目光移开很久之后,这种血一般强烈的红色还会长久地留存在头脑中。
励展博览集团主办的上海国际家居装饰艺术展上,以国家展团方式参展的日本受经济产业省的支持,展示的是对一些传统工艺品的传承与再设计。位于左贺县西松浦郡的有田烧KIHARA株式会社与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永井一正合作了三件“今样金襴手”,除了鲜红金鱼纹大盘之外,还有鲤鱼纹大碗和鹰纹瓷盘各一件。
江户时代的有田烧大多是从伊万里港出海装船,所以有了“伊万里”的名称,后来,江户时期烧制的有田烧也被称为“古伊万里”。有田瓷器十七八世纪产生的“柿右卫门”、“古九谷”、“锅岛”和“古伊万里”四种风格中,伊万里彩绘瓷创烧于正保年间。因为伊万里青花偏蓝黑,红彩偏暗,所以大量使用金银彩,在深蓝、枣红、朱红的色块内以金色勾勒渲染,甚至不惜为已是繁花似锦的纹饰铺以大片金地,几乎是富丽堂皇、过犹不及的效果。
“古伊万里”彩绘瓷器与“柿右卫门”一样,开始都是使用从中国进口的原料,以明代万历、天启五彩及潮州窑的红绿彩瓷为蓝本。不过,万历五彩以釉上红色为主调,而早期伊万里彩绘以釉下青花为主。《中国陶瓷的视点》一文中,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长出川哲郎提道:“嘉靖年间大量出现的是五彩,装饰华丽,龙纹、凤纹、花鸟纹、鱼藻纹、莲池水禽纹、牡丹纹等在明代中期,曾是官窑产品的常见纹样。在日本被叫做‘金襕手’的这一类彩绘瓷生产,一直延续到万历年间。”
“金色彩纹、豪华绚烂的金襴手古伊万里样式代表了江户元禄时期的巴洛克风格瓷器,日本人向来注重清澄闲寂、简单素雅的美感,但也有像歌舞伎一般的华丽文化同时存在着。”已经年逾八十的永井一正阐释他的设计说,“近代设计总是倾向于排除掉过剩的美感,但我试图表达出日本文化原本具有的活力与能量,既继承传统样式,又与现代生活和谐。”
( “铸心工房”制作的铁壶茶具 )
“把日本流传的铸造物传统之美,推荐给现今生活方式。”山形市“铸心工房”的创办人、日本设计师增田尚纪表述了相似的意愿,他在展场里对我说,“传统工艺原本就不是保守的,工艺作为滋润人的生活的道具而具备了现实性的时候,新的传统便诞生了。”
增田尚纪1949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浜松市,从武藏野美术大学工艺美术与设计专业毕业之后,在日本工艺设计师芳武茂介教授的工作室里,给他的恩师当助手。后来他搬到山形市,建立自己的“铸心工房”。他用铁、铝、铜和陶瓷做茶具设计,试图保留传统日本铸铁壶的美感,并在风格和实用性上做些调整。
( 汉光瓷釉下彩《绣球蝴蝶》 )
“Tarara”是“铸心工房”的主要系列之一,用的还是过去山形铁壶的椭圆形器形,保留了它的薄壁和表面的砂肌(Sunahada)纹理,内壁涂一层防锈釉面。茶壶的主体是铸铁,但提梁换成了不锈钢,两根提梁从中间向外翻开,方便取出里面的滤茶器。还有一个新Rikyu风格的系列,把铁壶与黑白瓷盖组合在一起,或者在盖子的白瓷底上手绘红色及蓝色Komasuji螺旋形的图案。
日语中称为“铁急须”、“铁瓶”的铸铁茶壶,从起源来说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藩主南部利直公让釜师铸造的煮水铁锅“茶釜”。后来,小泉家第三代釜师小泉仁左卫门把铁锅改成有壶嘴和提把的铁茶壶。在日本,铸造铸铁壶最有名的是京都三条釜座、山形铸物、长滨晴寿堂、京都龙文堂与南部铁器等。
( 永井一正设计的银襕手古伊万里鲤纹大碗 )
如果按照南部铁器和京都铁器的产地分类,京都铁器的壶底有鸣金,这是它的有趣之处。冈仓天心在《茶之本》中有对“鸣金”的记载:“做客朋友家中,一进宅门,只见主人盘腿坐于茶桌旁,火焰熊熊,气烟袅袅。我刚一入座,铁茶釜内部,茶水被烧开所产生的滚音顿时打破了寂静,支配着四周空气。茶釜唱着不知名的歌,旋律出自它的底部,那里排列着两三片铁片,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声音。”
生铁壶之美,韵味来自它的器形和纹理。完美的球形和铸钟一样的南部形,或者由两种基本形体延伸出的种种变形。也许是铸铁这种材料本身,决定了壶的造型以古拙厚重为宜,加上荒肌、砂肌或者龟背纹的表面纹理,沉稳而大气。
( 伊万里彩绘瓷
)
“铸心工房”的铁壶都是素壶,看起来充满禅意。有一把椭圆形的铜盖黑铁壶,壶体的上半部是点刻图案Arare,一个个凸起的小铁球密密地排列在上面。增田尚纪向我解释这种传统风格的工艺,“在铸造之前,先用细沙和黏土做成小沙球,一个个嵌在模具上的内壁上,手工完成每道工序。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铁壶会变得越来越美。另外,茶水在壶中沸腾会吸收一些亚铁离子,与茶叶中的丹宁酸产生反应,让茶水形成一种柔滑香醇的口感”。
出现在家居展上的中国“汉光瓷”是由一位学者创立的瓷器品牌,它的诞生多少与创办人李遊宇教授曾在日本的经历有关。1989年,当时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教授的李遊宇被公派到大阪艺术大学做访问学者,他去拜访一些日本陶瓷界知名人物,遭遇到的一个难堪问题是:“你们中国的陶瓷在历史上很辉煌,为什么你们的现代陶瓷却越来越不行了呢?”也有一位学者用傲慢的口气对他说:“你讲的中国陶瓷史,最早是我们日本人写的。”
( 增田尚纪设计的新Rikyu风格的茶具 )
在日本,他也看到了被日本奉为国宝的“耀变天目”,这只产于我国宋代吉州窑的瓷碗,在黑釉里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还有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烁一圈幽幽的光。
1993年,李遊宇辞去上海大学教授的公职,创立了一家民办的陶瓷研究机构——汉光陶瓷社,“汉光”这一名称表露了他希望找回陶瓷品牌民族自尊的初衷。他在汉光瓷的展厅里告诉我说:“我们用了15年时间,研究中国的官窑和国外的高端品牌,以期超过它们。我们不是简单地推个产品,严格地说,这本来是国家做的事情。”
神秘的“7501”主席用瓷曾经是汉光瓷的研究对象。1975年1月,设在江西的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根据中央办公厅文件指示,组织了40多位专家,秘密研制一批供毛主席专用的生活用瓷,工程代号是“7501”。这套建国以来最好的瓷器以白瓷为底,上面绘制釉下红梅和釉上水点桃花等淡雅图案。李遊宇找来“7501”的残片和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它在冷热膨胀系数上的缺陷和被超越的可能性。
陶瓷制造除了涉及设计、造型、绘画、装饰等艺术,还要精通材料、成形、烧制等技术与工艺,李遊宇说:“我的原则就是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采矿、选料、除铁、制泥、拉坯、利坯、成型、彩绘都用纯手工操作,并且不惜工本。”现在,他把汉光瓷定义为“中国最好的瓷器”,并用一系列理化指标来证明这一点。经测定,汉光瓷白度达88.5%,透光度为56%,釉面硬度是7843MPU,光泽度达98.6%。
历史上的陶瓷配方都是简单的一元配方,景德镇至今还有一部分是用单独瓷石做原料的,后来有了高岭土,部分瓷器改为二元配方,西方的瓷器加上长石和石英,被称为三元配方。汉光瓷采用六元配方,高温硬质瓷配方组成中高岭土含量较多,长石及其他熔剂物质含量较少,成瓷温度也相对变高。这样,汉光瓷烧成温度设定值为1400℃,正负为5℃,高铝代替了高硅使坯釉硬度增强。为了提高白度、纯度,汉光瓷坯釉中氧化铁含量降至0.1%以下。
展厅里有几件引人注目的釉下彩瓷瓶,造型大多是平衡匀称的蛋形、类蛋形或椭圆形,或底足虚化,或口圈内卷,经过圆的曲线运动,瓷胎的厚薄变化全藏在内壁。瓷瓶上的图案色调都很淡很柔,浅浅的粉色或者蓝色,细致地描绘出花朵、蝴蝶或者柔嫩的枝叶,渗透着光洁温润的光芒。
“我画这些东西都是没有定稿的,里面有空间,那是一层层画出来的,而且一边画一边修改,一件东西至少20天到一个月完成一个。”李遊宇说,“奢侈品有它的核心价值,最高的技术一定率先用在奢侈品上,它能够制造标准、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这是它的作用。”
李遊宇教授拥有一项“高温釉下彩国家发明专利”,把釉下彩工艺在传统基础上革新,变传统的两烧制为三烧制,改釉中为真正的釉下,也就拓宽了高温颜色的使用范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守智评价说:“我们历史上曾有过的釉下彩都是单一的金属着色,汉光瓷的釉下彩是多种金属元素的着色,是多种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融合,所以能够达到几个色系、几百种颜色的组合。”
汉光瓷有一件釉下彩作品叫《冰雪世界》,2010年初被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作为国礼送给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现在只剩下一张照片挂在墙上。与其他的花草图案不同,这件瓷瓶用淡淡的笔墨描画出朦胧的雪山冰川、山峦巨石,在白瓷上凝固成一个冰雪寂静的世界。■
(文 / 钟和晏) 陶瓷陶瓷行业文化铁壶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