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冠病毒共存

作者:袁越

与新冠病毒共存0文/袁越

北半球的新冠二次疫情似乎已经开始了,很多欧美国家再次关闭边境,并在国内实施了更加严格的隔离政策。如此这般此起彼伏的暴发会不会成为疫情的新常态?新冠肺炎未来有没有可能演变成像流感那样的“地方性传染病”(Endemic Disease)?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杰弗里·沙门(Jeffrey Shaman)博士和玛塔·加兰提(Marta Galanti)博士在2020年10月30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合写了一篇综述,对新冠疫情可能的未来做出了预测。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地方性传染病”并不意味着这种病只在某一地区流行,而是说这种病原体不会被彻底消灭,而是在世界各地潜伏下来,一旦某地条件适合就会暴发局部疫情,不需要从外界输入新的病原体。

这篇综述的两位作者认为,一种大流行病(Pandemic Disease)是否会转变为地方性传染病,主要取决于病原体是否会导致二次感染,以及二次感染的规模和严重程度。举例来说,大家熟悉的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es)、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鼻病毒(Rhinovirus)等病原体都具备重复感染的能力,所以这几种传染病都已经变成了地方性传染病,很难被彻底消灭。能够导致普通感冒的4种冠状病毒(OC43、HKU1、229E和NL63)也都具备很强的重复感染能力,所以普通感冒也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传染病。

上述案例都是呼吸道传染病,这不是偶然的。事实上,因为人类呼吸道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病原体,所以这个部位主要依靠反应迅速的先天免疫系统(比如黏膜和纤毛)来抵抗感染。但是,只有获得性免疫系统(比如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才能产生强大而又持久的免疫力,这一点恰恰是呼吸系统的短板,所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所诱导的免疫反应往往不够强,免疫力持续的时间也不够长,很容易导致二次感染。

除此之外,病毒的基因变异也是原因之一。比如流感病毒和OC43型冠状病毒都具有极高的突变率,很容易让人体免疫系统的记忆力失效,导致重复感染。

新冠病毒问世还不到一年,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但已经可以通过现有数据得出一些初步结论。比如,新冠病毒和“非典”病毒非常相似,“非典”患者在痊愈后的2~5年里体内仍然可以检测到相当强的特异性抗体,由此可以推断,对于那些患上新冠肺炎的病人来说,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应该可以维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同之处在于,新冠有很多无症状感染者,而免疫系统的反应强度往往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正相关,所以这些人的未来具有相当高的不确定性。

虽然新冠病毒的基因突变率比流感病毒要低很多,但因为新冠疫情的范围太广了,感染人数众多,还是会出现新的基因型。比如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科学家不久前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个名为D614G的基因突变,该突变在第一波疫情时只占休斯敦病例的71%,但在第二波疫情当中的占比达到了99.9%。类似情况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发现了,D614G突变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便横扫全球,成为当今新冠疫情的最主要病毒类型。

这个D614G突变位于编码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基因内,说明该突变很可能让病毒更容易逃过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重复感染。如果类似的情况在未来经常发生的话,新冠肺炎就会成为像感冒一样的地方性流行病,我们必须做好和新冠病毒共存的准备。 新冠肺炎传染病生命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