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与读书
作者:harps(图 谢驭飞)
“书”与“读书”是两个话题。讲“读书”的话题主要讲的是书的内容,写作背景,提供的信息有何独到之处和不足。“读书”不太涉及书的介质本身,严谨的人写书评或论文时最多会提供书的版本号和引用的信息在哪一章哪一节哪一页。讲“书”则完全不同,主要是把书作为一种可供占有和收集的物品,一种珍贵的有体积有重量的家具,甚至是一种财富来谈论。我们人类是万物之灵,我们不仅喜欢收集闪闪发亮的东西,还喜欢收集知识。
在人类历史很长的时间里,书是抽象知识的载体,但书的原材料都来自于自然界,产量有限,因此一直昂贵而脆弱。古埃及的文献写在纸莎草上,佛经写在菩提树叶上。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秦律十八种》,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子兵法》。欧洲人用动物皮制成的纸书写,成本可想而知。这种纸现在还有制作,英国的某些法令规定要写在这种“羊皮纸”上才视为生效。识字与读写一直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拥有书和能读书不言而喻已经是身份和知识的象征。
造纸和印刷普及之后,中产阶级也可以拥有丰富的藏书,平装本小说成了普通人的娱乐。精装书是一类奢侈品,不为看,只为摆在那里制造一种文化气派。很多电影、电视剧里外国庄园的书房中,书橱里摆着整排整排同样颜色的厚重精装书,一推原来是暗门;或者从书架上搬下一本厚书,其实是个盒子,里边藏着烈酒。大概要好多套《大英百科全书》才够填满电影里贵族老爷的书房。那种书体积和分量都惊人,普通中产阶级也要分期付款,推销百科全书是一种职业。不知有多少套曾经被生产出来,然后摆在一间乡下大宅的书房里静静地积灰。大宅年久失修,书和书架一起塌掉。
现在则完全不一样了:整套《大英百科全书》可以轻松装进一台薄薄的Kindle里,用来盖一碗冒着热气的泡面而毫发无损。带上Kindle去旅行,等于带上一座图书馆,不必担忧哪一本看完了就没得看。村上春树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居住时,夏天去佛蒙特度假,发现度假地的二手书店非常发达,小小城镇每一条街上都有几间。美国人在夏天度假时阅读,人们读完随身携带的书就要去书店交换。那是电子阅读尚未流行的年代。时移世易,不知道他当年造访的度假地的二手书店和店里懒洋洋的大猫,是否还像以前一样。手机和平板电脑也成了阅读的主要工具,人们甚至不用去逛书店,只要点开一本书看几眼,网站就自动将类似的书籍推到眼前。
比较遗憾的是:带电子书在路上看,不容易引发路人瞥见深奥书名油然而生的仰慕之情。我有点惊讶,可以显示书名和封面的电子书竟然还没有发明出来,也许真的很在意别人看他们在读什么书的人都直接握一本纸书。 读书生活圆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