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请与奥林匹克保持“一臂”的距离

作者:张斌

国际奥委会感知到的压力于世人并非完全清晰可见。几个月前的线上全会中,巴赫主席毫不掩饰地陈述,“政治对抗性的对奥运会抵制”在未来依旧是“可见的危机”,出于政治目的而利用和滥用体育是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之一,对体育运动的威胁更大了。在某些人的心中,过去的幽灵正在罪恶地抬头。说者有意,听者有心,危机与挑战明摆着,新时代的冷战自然不仅仅是暗战。

一周前,巴赫主席在《纽约时报》上发声,近距离讲给那些他希望可以听到国际奥委会立场声音的人们。文章配发了一张里约奥运会圣火取火现场的照片,表演者心手相连,铸成奥运五环,阳光之下,观者如云。照片配文援引了巴赫主席当年在仪式上的一句话:“运动员将卓越、团结和和平做了人格化的呈现。”文章开篇,主席先生急迫地强调,无论是作为运动员还是运动管理者,我都看到了奥运会是如何团结人类的,这就意味着参与奥运会就应该保持绝对的政治中立。

如果这句话还不能传达文章核心要义的话,那不妨将目光再聚焦一下题目,虽然略微长了一点点——《奥林匹克运动倡导多样性和团结,不涉及政治,不追求收益。抵制参赛不该发生》够直白,够明确,国际奥委会不愿意再被裹挟至政治对抗的历史漩涡之中,惊涛骇浪之后,受伤最深是原本奥运舞台上的绝对主角——运动员。

主席先生平实地讲起了个人经历,希望以此打动人心。他自信,参加奥运会对于每一位运动员都是非凡的经历,置身宏大的历史场景之中,让每个人都有谦卑之感。你就是让世界团结起来的一环,奥运会之中,人人平等,不应在意社会背景、性别、种族、性取向和政治信仰。1976年,蒙特利尔,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巴赫真切地在运动员村中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赛场上对抗的彼此,无论来自世界哪个角落,大家终于可以住在同一屋檐下,自由地进行着交流。但就是首次奥运之旅,让巴赫留下了记忆的伤痛。开幕前一天,他从运动员村窗口望去,一队非洲运动员背着行李,擦着泪水匆匆离去,后来才知道,是部分非洲国家政府临时做出决定抵制蒙特利尔奥运会,那些用青春岁月浇灌奥运梦想的运动员们也许一生再也无缘迈进奥运会的舞台。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掌舵者,这一幕至死不会忘记的。

四年后,灾难降临。苏联入侵阿富汗,抵制莫斯科奥运会风潮席卷全球。时任联邦德国运动员委员会主席的巴赫连同其他队友一道因为政府选择加入抵制阵营,而错失了精心准备四年的一届奥运会。巴赫如今回忆,他们呐喊的声音无人听到,无人在意。抵制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改变,苏联此后九年继续占领阿富汗,而四年后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必然遭受报复。

故事还是那些故事,巴赫主席以此想激发共鸣,此时他的声音应该可以让更多人听到——当今奥运会的使命就是聚合206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所属的运动员参加和平的运动竞赛。奥运会坚决远离政治,更形象地该是“保持至少一臂距离”。国际奥委会是非政府组织,任何决定都不被政治所左右,请全世界记住,是国际奥委会向运动员发出的参赛邀请,而并非是主办国政府。国际奥委会仅会允许主办国首脑按照奥林匹克的规制,在开幕式仅用一句话宣布开幕,任何政治元素不得进入奥林匹克的赛场之内,包括颁奖仪式在内。

奥林匹克运动并非单纯逐利,90%的收入都会回报给全球的运动员群体。运动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我们用运动来团结世界,参与者捍卫自由的同时,彼此尊重,包容多样性,不能让奥运会最终沦为贩卖不同的混乱市场。巴赫主席最后做了更为务实的表述,不要寄希望于奥运会可以终止战乱,我们不过是建立沟通,打开通向和平的大门。 奥林匹克奥运会里约政治体育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