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金森的智慧
作者:薛巍(图 谢驭飞)
一些小说家出名之后隐居起来往往是出于无奈,是因为不堪忍受粉丝和记者的打扰;一些诗人隐居则是因为天性,比如美国女诗人狄金森,她很少出门,甚至很少走出自己的卧室。她终生未嫁,于1886年去世。余光中说:“典型的现代诗人,在心理状态上,是与社会隔绝的:他看不起孳孳为利的中产阶级,更无法赢得劳动大众的了解。既然大众不肯听他,他索性向内走,在诗中经营个人的心灵世界。”这样一位诗人却成了如今玩社交媒体的少女们的偶像。苹果公司制作了一部以她为女角的喜剧片。39岁的编剧阿莲娜·史密斯说,现代受众喜欢狄金森,是因为她代表了一种矛盾:既希望不受打搅、躲藏起来,又想被人欣赏和理解。
《泰晤士报》一篇文章说,在英国,诗歌的销量去年增长了12%,2018年诗歌集卖出了130万册,其中41%的读者是13岁到22岁的年轻人。狄金森应该不会喜欢社交媒体。她在一首诗中说:“做个显要人物,好不无聊,像个青蛙,向仰慕的泥沼把个人的姓名聒噪,何等招摇!”
狄金森是一位“充满情欲的基督徒、一个大胆的预言家、一个神经质的隐居者、一位园丁、一个喜欢狗的人,在书信中,她是一个淡然而坚定的朋友”。她的诗大概有1800首,她在作品中探讨了生命、死亡、爱情、永恒、悲哀、欢愉、真理、美等主题。作家洛蒂·杰夫斯说,狄金森的诗为现代生活的很多困境开了药方:当你不知道该不该出去喝一杯的时候,她说“我品味未经酿造的饮料”,“我们有一份黑夜要忍受,我们有一份黎明,我们有一份欢乐的空白要填充”。当你一周七个晚上都在约会,她说“夜夜风狂雨骤,豪奢的喜悦”。当你感到无能为力时,她说“希望是个长羽毛的东西,它在灵魂里栖息”。
狄金森喜欢给事物下定义,她说“悔恨是不眠的记忆”,“舍弃是一种铭心刻骨的美德”。余光中先生说:“狄金森的诗充溢着智慧,但是不喋喋说教;充溢着感情,但是不耽于自怜;富于感官经验,但是不放纵感觉。她的诗风凝练,能发现生命的相对性甚至矛盾性,也最善于用令人难忘的异常简洁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且加以调和。如果在现代之始,19世纪的美国三大诗人之中,爱伦坡属于地狱,惠特曼属于人间,狄金森属于天国,因为她神游于时光之外,出入于永恒之中。”她发现的矛盾性有:“不少痴癫,是神圣的真知,不少高见是僵化的痴癫。”“如果记住就是忘却,我将不再回忆,如果忘却就是记住,我多么接近于忘却。” 读书生活圆桌诗歌狄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