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04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我在日本学倒垃圾

我是4月初到日本看望女儿的,住在厚木市长谷地区381番地,遇到的第一个不顺心的事就是倒垃圾。室外的公共垃圾箱上,张贴着图文并茂的说明告示,因为大部分是汉字,且有图示,所以完全看得懂。

我住的地方,要求垃圾除分类包装外,还规定了放(垃圾箱)、收(走)垃圾的时间。一周放收四次垃圾,周一、周四是一般垃圾,周二是塑料制品类,周三是报刊书籍纸箱类,且垃圾必须上午8点半以前投放。可能是我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认为很简单,但几次都放错了,回来想起才赶快拿回来更换。而且没有到规定放收垃圾的日子,不准放垃圾,也不能晚上去放第二天该放的垃圾。

我们这里是郊区,垃圾分类不是那么细。一般垃圾指厨房垃圾,如剩饭菜、摘削的菜根叶皮、蛋壳、食品袋盒等。那天是周六,厨房的垃圾太多,虽然用几个塑料袋装着,异味仍然很重。吃过晚饭收拾完毕,我把几个垃圾袋放到门外,想着这样家里就没气味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我出门散步,一打开门,糟糕了,垃圾袋都破了几个大洞,里面的垃圾散满一地,气味难闻。我来不及找手套戴上,就赶快用手拾捡起来,装到别的塑料袋里。这时,隔壁的日本老太太走了过来,说了一大堆话,边说边比划着,但我一句也听不懂,我急她也急。后来她碰到我女儿,又把这个事说了一遍,女儿对我讲了大概的意思,是说不要把垃圾放在门外,影响环境,她今天早上看到流浪猫和乌鸦吃了我们的垃圾,搞得好脏。如果一定要放在外面的话,要用厚实的塑料袋装好扎紧。女儿说,邻居和我们的关系好,是好心好意提醒我们,要是别人,早就到管理部门去“告发”了。

我把垃圾收拾好后,赶快拿走放到不远处的垃圾箱里。谁知没过多久,垃圾袋被扔了出来,上面多贴了一张写有日文的纸,旁边还有两个老头儿在不停地嘀咕。后来女儿说,那纸上写的是:今天不是收垃圾日,请把垃圾提回!女儿告诉我,那个垃圾箱是私人的,“敬告书”也是人家写的,人家还算客气,否则也会告发的,我差点又遭遇了一次麻烦。后来,我把垃圾分类的告示贴在家里,天天学习,天天实践,一个月后,终于了然于心。

(读者 李庚道)

“天才儿童”的暑假

刚放暑假,同事张姐就为女儿的假期生活豪掷了3万块钱——她给女儿报了舞蹈班、游泳班、绘画班、钢琴班和奥数班,还一脸虔诚地恳求我:“周一到周五孩子都有事情做了,你学的是英语专业,又经常发表文章,能否请你周末两天教我女儿英语和中文写作呀?酬劳按市场价算,每天各一节课,每节课一小时200元。”我劝张姐多给孩子留点空间,毕竟,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暑假比报多少个兴趣班都重要。见我婉言推辞,张姐眉头一皱说:“你不懂,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家长的失职,只有孩子的假期生活‘充实’了,大人才不会焦虑。”后来,张姐又花3200元,报了英语和中文写作班,生生给孩子创造了全周无休的“充实”暑假。

钱花出去了,张姐也开始忙得脚不沾地。因为要送女儿去兴趣班,她每天上班都会迟到,总是变着法儿躲着领导溜进办公室,工作期间经常和女儿电话沟通学习事宜,每天都会在下班前半小时溜之大吉。为了让同事们严守秘密,她隔三差五就会抽空请大家海吃一顿,所以,在很多“帮凶”的掩护下,张姐的迟到早退更加明目张胆。

张姐的父母住在外地,公婆虽然离得近,但年纪也大了,丈夫从事工程建设工作,项目在哪儿人在哪儿,所以照看孩子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年近四十已皱纹横生,但她根本不以为意。

一次单位举办一场全省性的重要会议,人人身兼多职时刻守在会场待命,没人再敢给张姐打掩护。那天,张姐自孩子放暑假以来第一次准时来到会场忙活,同事问她:女儿没人接送怎么办?她捋捋刘海说:“我花1000元请了个临时保姆接送三天。”一谈到女儿的教育,张姐立刻精气神十足。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姐的女儿期终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同事们都以张姐和她培养的孩子为榜样,并将这种育儿模式,潜移默化地转接到自家孩子身上,不少人在张姐的建议下,纷纷给孩子报了暑期兴趣班,原本休闲轻松的暑假,每天都兵荒马乱。

那天,张姐应邀带女儿来到单位,众人都像观摩神童一般打量这位“天才少女”。这个钢琴八级、围棋六段、能用英语和老外娴熟对话的女孩,从进办公室的那一刻起就缄默不语地看书写字。张姐说,孩子压力大,怕生,都别打搅她。趁张姐去洗手间的工夫,我看到了孩子正在写的一篇作文,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我非常讨厌兴趣班,我不想成为大人眼中的速成儿童,我每天都放不开、睡不饱、玩不够,越来越像一颗早熟的果实,妈妈希望我赢在起跑线、赢在择校、赢在才艺、赢在外语……但我却输在了开心快乐,我只想成为一名孩子。”我问她,既然不喜欢兴趣班,可以告诉妈妈呀。女孩停下笔说:“我们班上的孩子,都是家长报啥就学啥,大人很少顾及我们的兴趣。我曾经抗拒游泳,却被妈妈痛骂一通,她说女孩子游泳对塑身有益,可我只知道我惧怕水,而且我的指甲遇水容易软化,特别难受。”我说要不要我劝劝你妈妈,女孩摇摇头:“千万别告诉我妈,不然她又该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别人家的孩子能够忍受,我也能忍过这个暑假。实在忍不了还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在不喜欢的兴趣班上‘开小差’,反正家长也不知道。等暑假一过就轻松多了。”(读者 艾科)

爱读书的外卖骑手

我是在一家书店组织的读书会上认识阿杜的,那次我们一起讨论的书目是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轮到阿杜发言时,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这本书他还没有看完,但他实在是太喜欢冯涛先生的这个译本了,真希望自己能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可惜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

在我看来,阿杜是那种典型的南方青年,瘦削的身材,冷峻的面孔,蹩脚的普通话,在认真说一件事情的时候,眼睛闪着光彩。起初我以为阿杜是忙碌的上班族,后来才知道他原来是一名外卖骑手——爱读书的外卖骑手。

阿杜曾在一所名校的中文系就读,他爱看书,尤其喜欢名人传记和西方小说,后来几个大学同乡撺掇阿杜一起做小生意,他的一生就此改变。

开始是小打小闹摆地摊,阿杜他们趁新生开学卖过棉被暖瓶,卖过女生的小饰品,后来就给商家做校园代理,先是银行信用卡,后来是考研和出国培训机构。手头渐渐有了钱,阿杜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炸鸡店,主营韩式炸鸡。生意火爆的同时,阿杜开始膨胀,翘课自不待言,挂科补考也是家常便饭。他自称那会儿同时交往三个女朋友,每月开销上万。最嚣张的一次,阿杜花钱让同学替自己补考,枪手露馅被抓,阿杜险些被学校开除。

大学毕业后,阿杜陪女友来到青岛,此时的阿杜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坚信自己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一样可以成功创业。他看好了一家新落成的大型工厂附近的商铺,投入全部积蓄开了一家餐馆。阿杜心里琢磨,工厂要招工,工人要吃饭,开餐馆肯定稳赚不赔。

打工仔打工妹陆续到来,作为周边为数不多的餐馆,小店每天都满满当当,经常一座难求,一切都在朝着阿杜的预想发展。在与食客的交流中,阿杜反复印证了一个信息:工厂即将扩张,更大规模的人潮很快就将汹涌而来。预感到此地未来的繁华,阿杜决心趁低价买下周边几处闲置的商铺,但手头钱不够,于是他想到了网贷。

阿杜说,是网贷让自己彻底陷入深渊。阿杜的如意算盘是,买下商铺可以出租,租金可以用来还贷,将来商铺升值,或租或卖,自己都能赚一笔。可惜事与愿违,2016年秋,工厂突然停工,工人解散,阿杜的餐馆一夜之间门可罗雀。为了还贷,阿杜开始向更多的金融平台借款,用一个平台填补另一个平台的窟窿,直到窟窿越来越大。2017年末,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倒闭,阿杜债台高筑,每天都有无数的催债电话打来……

在女友的反复劝说下,阿杜终于决定卖掉餐馆和所有商铺,还了一部分欠款,然后就开始做起了“卖命”的外卖小哥。“卖命”这个词是阿杜的自嘲,每天少则50单,多的时候能有100单。每一个催单提醒都能要了阿杜的命,为了在路上赶时间,阿杜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送外卖的同时,阿杜重拾书本,在餐厅等餐的间隙,他也会取出一本书悄悄翻两页,阅读时光虽短暂,却能收获久违的内心宁静。阿杜笑说自己喜欢接烧烤外卖的单,因为等餐时间长,可以多看会儿书。(读者 蒋霖) 阿杜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