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部曲》:通往当代困境的后门

作者:孙若茜

《重生三部曲》:通往当代困境的后门0英国作家派特·巴克

1917年8月,英国诗人萨松发表拒战宣言,反抗国内政客操纵战事、无数年轻人白白送命的现实,被军方送进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重生三部曲》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面对这个“病人”,精神医师瑞弗斯上尉是否应该将他治愈?其他“战争异类”呢?他们一旦“病愈”回到战场,无疑都会以稳定的精神状态奔赴死亡,因为除了职责,他们什么都不会记得,不思考,也不感觉。究竟什么是现代文明?英国作家派特·巴克通过小说发出了诘问。

《重生三部曲》是派特·巴克最负盛名的作品,包括《重生》《门中眼》和《幽灵路》三部,故事背景设定于“一战”期间的英国和法国,几位主人公虚虚实实、贯穿始终。1995年,《幽灵路》一出版就斩获了布克奖。如果以奖项作为一个划分的依据,伊恩·麦克尤恩、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朱利安·巴恩斯等人都是同序列的作家。相比之下,我们对派特·巴克知之甚少,或许是因为这部在英国已经出版了20余年的作品,前不久才在大陆出版了中文译本。

1943年,派特·巴克出生在英国约克郡蒂斯河畔索纳比的一个工薪阶层家庭,她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史,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才开始写作。1982年,她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联合街》(Union Street)。她早期的几部小说,都聚焦于英格兰北部和东北部的工人阶级女性,因此被文学批评界贴上了三个标签:地区性的、工人阶级的以及女权主义的。这促使她在写作上寻求转向,她说,贴标签不是什么事儿,但之后会变成别人读的是你的标签而不是你的书。

《重生三部曲》:通往当代困境的后门1《重生三部曲》

《重生三部曲》就是她的转型之作。这部关于“一战”的小说没有将视域局限在英国国内,她写战场,也写后方,还写殖民地。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角色在小说中出现,而不再只瞄准工人阶级。书中那些主要人物绝大部分是男性,当然,战争本身也被认为是更具男性气质的。以上这几点已经足以撕掉派特·巴克身上的标签,不仅扩展了她个人的写作范围,还曾被《纽约客》评价为“扩充了英国当代小说的广度”。

撕掉标签的派特·巴克与此前就截然不同了吗?著有《帕特·巴克尔小说创伤记忆主题研究》的朱彦认为,实际上,她从未改变过自己的主题,她的写作只是在表面上发生了改变。她在早期的小说中写英国的工人阶级,包括妓女,是最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社会下层。在《重生》中,她笔下那些在战争里备受创伤的人,想反对战争而被送进精神病院的人,依然是被当时的社会边缘化的人群。派特·巴克所表达的,始终都是对被边缘化、被他者化、被缄默的人的关注,战争和暴力对人造成的创伤是她一贯的主题

《重生三部曲》之后依然如此。2000年,派特·巴克的小说《另一个世界》(Another World),写的就是一个从“一战”战场归来的老兵,被战争伤害,又将创伤传递给他的家人,儿子、孙子。因为一个从战场归来的人在家庭中的表现通常是有别于常人的,所以伤害会蔓延到孩子身上,一代一代。

派特·巴克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她之所以会想写一些关于“一战”的东西,和她的家庭有关。她的外祖父“一战”时曾在阿尔贡作战,并在那时患上了弹震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那些关于战争的故事以及他身上的刺刀伤痕都存在于她最早的记忆中。更重要的是,她的家庭并不特殊,在英国,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参加过战争的成员,没有人能摆脱战争的影响。

派特·巴克花了很长时间寻找自己对于战争的书写方式,避免只是照搬一些现有的东西。她不希望把它写成一本虚构参战者的书,因为对她来说,那只是一种模仿。在“一战”结束后10年左右,德国作家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就已经写出了被后人视为经典的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雷马克在18岁时加入“一战”,他本人几乎就是他书中所写的那个被时代无辜裹挟,送上战场的小兵。而派特·巴克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没有战争经验的后来人,如何写作战争文学。她最终将笔端落在战场的后方,或者说是一个隐蔽的战场——克雷格洛卡军医院,一座军方的精神病院,让精神科医生瑞弗斯这位非参战人员居于叙述核心。

评论者认为,作者的这种巧妙安排,避免了许多反战文学中常出现的悖论——战地经验是反战的基础,且这种经验被非常含蓄地放在高过后方的位置上,似乎只有战争亲历者才有资格,那样岂非战争永无平息之日,还要反战干吗?

《重生三部曲》中多位主人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W.H.R.瑞弗斯、萨松、欧文等等,因此它的经验是真实的。作家参考了大量的史料,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倾尽图书馆之力的原创”,这极为考验小说家的技法和思考的高度。她以大量的对话推进情节,又以心理学、政治哲学、人类学的视角为文本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派特·巴克看过瑞弗斯医生的很多研究案例。他采用聆听、心理分析、经由谈话引导士兵们重建记忆,这种在如今听起来非常普通的治疗方式在当时几乎被视为异类。因为很多医生都非常轻蔑地对待从前线归来的那些患有精神紊乱的士兵,认为他们的症状是源于不爱国的伪装,当面称他们懦夫,并惯用所谓的“电击治疗”。

小说中,医生刘易斯·耶兰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治疗手段令人汗毛直竖,比如治疗失语症,要把病患绑在椅子上20分钟,朝颈部与喉咙施以极强电流,反复在喉咙深处施以热板,以燃烧的烟头烫舌。

瑞弗斯庆幸自己比耶兰更近人情,但与此同时他又感到困惑和自责——他与耶兰同样从事一种控制人的行业,两人都负责恢复青年战士的角色。而这些青年在无意之间,程度不一地抵制军人的角色。有一两次,他不知不觉地纳闷,恢复病患的心理健康与自己的本职有何关联。一般而言,病患痊愈以后,表示病患不会再有自毁之举,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复原意味着病患不只自毁,而是无异于自我了断。当然,战争期间人人身不由己,他与耶兰的意志也并不比病患更加自由。

《重生三部曲》通过进退两难的矛盾展现伦理道德,避免了狭隘的定论。关于书中那些瑞弗斯的病患,派特·巴克说:“他们全心全意地谴责战争,但也宣称参战人员有一种非常特殊、优越、独特的知识,并非常含蓄地说这种知识是有价值的——那种你不能知道我们知道什么,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的东西你也不能加入。如果那是真的,当然,那就没有反战的理由了。”

书中有一段病患之间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听你的口气,你好像真的想归建。”“很奇怪,对不对?尽管不支持战争,尽管对将领没信心,尽管堂而皇之的大话一堆,战场照样像是唯一干净的地方,令人向往。”“对。天啊,你说得对。”在当时,对他们而言,即使战争残酷无情,现实、人心更加让人厌恶。

《重生三部曲》最初在英国面世的时间,分别是1991年、1993年、1995年。派特·巴克动笔时,正是英国投入海湾战争的时期。巴克说,小说家可以用一种更开放的方式来处理当代困境。如果直接处理一个当代问题,有时你所做的只是激活人们的偏见。她认为历史小说可以成为通往现实的后门,这极有意义。 文学小说重生三部曲巴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