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场舞能增进GDP吗?
作者:邢海洋北京市小食杂店不能现场自制食品的消息让人虚惊一场,众人惊呼,难道路边摊、大排档乃至早点摊都要禁止了?仔细看过通知后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但还是隐隐担心,如今的广场与绿地多了,路边摊、大排档却少了。虽则绿地和广场代表着环境水平上了台阶,可慢跑和广场舞并不创造GDP。
这两年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与提升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笔者亲眼所见的变化,都足以写满整个篇幅了。在我所居住的北京,我看到一条条马拉松跑道铺就了,一条条河流在清淤固堤,一座座健身广场和街心公园建设了起来。总而言之,街道边多了花坛,公交车站建起防雨棚,小区里有了篮球场。总之,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精致,几乎所有的荒废的土地都赋予了用途。可与此同时,广场上的电动小火车、旋转木马消失了,路边的大排档悉数搬进了饭馆里,即便在商场里,曾经聚敛人气的促销会、现场表演也少了。白天里,我听到公园里大爷们把扩音器放大到最大,引吭高歌;到了晚上,我看到空阔的广场上聚集了一对对广场舞大妈,鼓乐喧天,舞姿妖娆。
广场舞提升了参与者的幸福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过客们是否满意就不得而知了。至于公园里高音喇叭里的歌声,我敢肯定,路人都是敢怒不敢言。既然审美层面的问题不容易讨论,这里只想从经济和商业的角度分析一下,看广场舞是否增进了GDP,进而增进了整个社会的福祉。广场舞的商业价值分析报告并不少,服装道具、音响灯光器材、教练课程乃至付费领舞等诸多名目,这些环节都牵涉交易行为,产生了商业价值。广场舞的服装,据说一套可能高达数百元,而广场舞的领舞有可能月薪过万。据此,有分析报告称广场舞一年能创造上千亿元的价值,还有人把广场舞为纽带的“大妈社交群”里的经济活动都囊括进来,将中老年旅游、聚会和购物打成一个大的资产包,进而赋予了广场舞上万亿元的商业价值。但这些都未免牵强附会,通常,参与广场舞是零成本的,即便需要置装也是一次性的,不能产生持续性的资金流。每天的广场舞会,真正需要投入的恐怕就是音响设备的充电费用,而这笔费用低廉得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自娱自乐的行为,和村里人聚集在空场里聊天一样,并不产生商业价值。
一个大排档,一个售卖针头线脑的路边摊贩却不同,不仅时时有商业流水,也带动着中游乃至上游的产业与就业。摊贩经济不仅能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地方的特殊风味;还解决就业,尤其是保障弱势群体生存问题。交易创造了价值,一个个财富创造的节点,则织就我们这个社会底层的财富创造的网络,进而打造出坚实的经济格局。在台湾地区,共有31万个摊位,每年贡献了超过5500亿元新台币的收入,其价值超过了台湾GDP的4%。其中,食品摊贩的收入又占到了八成,而摊贩上的食品消费,又占到了台湾人食品消费总额的两成多。当然,摊贩林立必定牵涉到食品卫生、环境卫生、消防和治安等多种问题,但和它的益处相比,管理部门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值得的。
有一天,我在郊区漫步,在一座被拆迁围墙围挡的村庄外偶入一座集市,一时间犹如进入异域一般。那里摩肩接踵,大妈们不惜坐着远途公交车而来。看招牌,蔬菜与水果价格只有超市的一半,一打听,这里的集市逢五逢十举办一次,第二天这些摊贩们将转战另一个村庄,一个离这里十几公里的地方。几年前我还经常在这样的集市买菜,如今居然需要这样的偶遇。有了这样一次偶然的经历,我终于明白了,今年水果吃不起,天气和人力成本的原因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城市里越来越少摊贩,越来越多综超,以及广场舞和淘宝之外,很少消费机会的人群。 投资物语广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