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作者:harps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曾经是某种身份的象征。那些遵循着严格的时间表一丝不苟地生活的人,以这种生活方式为傲;身不由己随命运沉浮的人,则只能仰望兴叹。在历史的某个年代之前,准确地知晓时间,需要知识和金钱,或者说需要权势。王熙凤在宁国府办理秦可卿的丧事,立帜扬威,要求下人们每日准时点卯领牌回事。凤姐的亲随仆妇都有钟表,才能应付凤姐的严格要求。
《八十天环游地球》里的福克先生,是个法国人描写的刻板得有点儿可爱的英国人,守时之准有如一架机器。福克先生每天早上8点起床,11点半到他的俱乐部,吃过午饭以后读3份报纸,然后吃晚饭,打牌,回家睡觉。在儒勒·凡尔纳的笔下,他仿佛生下来就过着这样的生活(肯定不是这样),直至跟人打了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的赌。这位从来一声不响忽然惊世骇俗的福克先生的生活,在19世纪时,无论他的刻板还是他的冒险,都值得赞美。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异常洁净的富有(他跟投机和开矿都不沾边)和他的悠闲。
100多年以后,时代的评价标准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如今有人的生活方式可能跟福克先生差不多,但旁观者不会赞美他们,最多同情一下。社会青睐的是那些上天入地抓耳挠腮不定期忙碌着的人们,开快车,攀雪山,翼装飞行,洞穴潜水……这一切都必须靠拍照和自拍记录下来。不打卡的工作才够人性化和先进,为银行工作的人们拿着没工夫花的高薪但每晚只睡4小时,梦想在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开个咖啡店。三份报纸两杯茶过一天的日子,那都是上一代甚至上两代人的生活方式。
我观察和总结了一下:在英国,上一代人靠固定的退休金生活,没有什么值得忙碌的事情。因为上了年纪,所以做事也很慢。他们看固定的电视频道而不是任君选择的Netflix,在固定的时间一定会看由活人逐条播报的电视新闻。他们只读某一两份报纸,而且不会错过报纸上的一些消遣性的特别栏目。他们在等待的时候,会做报纸上的纵横填字游戏,虽然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完成。他们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持有敬畏和戒惧的心理,一个副作用就是能不打电话就不打电话。神奇的是:有一种曾经标志着新传媒时代来临的社交媒体如今在上一代人中很流行,那就是Facebook。我的婆婆每天趴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看她Facebook时间线上的每一条消息,就像在读本地的报纸,并且认真地点赞和写下赞美鼓励的言辞,就好像她正在客厅里面对面跟人讲话一样。怪不得那些出生在21世纪后的年轻人认为Facebook跟收音机一样,是老年人才使用的东西。 福克生活圆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