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琛的情报

作者:卜键

叶名琛的情报0清大臣叶名琛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将中国带入充满动荡和屈辱的近代史,也使一向傲视四夷的清朝官员渐渐放下身段,试图对西方有所了解。于是有了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有了魏源的《海国图志》,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等口号。后面这句口号曾广受夸赞追捧,实则充溢着“天朝”观念,缺乏开放胸怀和外交诚意,对国家与军队的变革没有根本性效用。

咸丰朝可谓内外交困,可即使到了这时,爱新觉罗·奕詝与一干军机大臣仍昧于世界大势,京城不许驻扎外国使团,不许外商设立机构,不许外国人擅入,因而也难以知道外间景象。于是广州、上海等开埠城市成为境外信息的来源地,地方大吏多注意收集,也有选择地奏报皇上。俄土战争以及沙俄与英法交恶,最早是上海道吴健彰闻知上报,由两江总督怡良密奏的,说是在上海素来嚣张的英人近日“极意修好”,访查为何如此反常,据外商相告:俄罗斯邻国土耳其有海峡一道,英吉利、米利坚、佛兰西三国的舰船皆经行此处,“可省航海万余里之遥”;俄国生恐三国得地利之便,打算攻灭土耳其,扼住海峡要害;英国等暗助土耳其,俄军大败而还,复以30万大军再来猛攻,三国也很畏惧,已经打了两年。大概是较早一份有关俄土战争的奏报,不算太准确——英国真的没有多少畏惧,而美国不仅没有加入对俄战争,暗中也多见帮着俄罗斯。

两朝名臣、两广总督叶名琛身居广州,毗邻香港,得风声之先,也迅速将此事上报:“英吉利与俄罗斯本属世仇,现在构衅称兵,则皆因土耳其国之隙。道光初年,土耳其侵俄罗斯,大失其利。俄罗斯以大兵围其都城,英吉利、佛兰西为之讲和,俄兵乃罢。上年冬间,英、佛两国复调兵前往土耳其相与护持,卒为俄罗斯所败。近日以来,传闻俄兵将欲来至香港,与英夷再决胜负,现在英夷惊惧非常,加以警备。”此引文与前面的怡良奏折中,凡“英吉利”“佛兰西”每个字左侧皆加小“口”旁,当是表示“鸟人”、非我族类之义,而俄国一般不加,或仅将俄罗斯的第二字为“啰”,以示优惠。叶名琛说这是向交往较多的各国商人打听来的,大致有些影子,俄舰可能攻袭香港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唯将俄罗斯在战场的失利说成取胜,或因大清举朝痛恨英国,传言者有意篡改取悦。叶督还自作聪明地将此与旧事相联系,说近年来俄国商船几次开到上海,请求在沪经商,现在看是为了侦查英国人的虚实。

叶名琛出身翰林,在密折中以“蛮触相争”形容俄英之战,用典来自《庄子·则阳》,寓言小小蜗牛的左角有触氏之国,右角有蛮氏之国,时常为争地盘而厮杀,伏尸遍野。小皇帝自幼在上书房苦读,熟知《庄子》,阅后大觉比喻贴切,朱批:“该夷蛮触相争,与中国原不相涉。”难道此君此臣不知晓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么?难道他们在对外交涉时不是极尽克制忍让么?却也更能强化内心的倨傲和鄙视,略似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

此谕发出的第二天,咸丰帝接吉林将军景淳关于俄国船队闯卡过江的飞奏,再两日黑龙江将军的奏折也到京。先有了叶督的情报垫底,皇上意态从容,谕令两将军“不可稍动声色”。强邻的庞大船队强行大举入境,在中国土地上过兵驻军、建屯开垦,怎样去应对才算不动声色?这并非小皇帝一人之意,掌领枢阁者为几位先朝老臣,如祁寯藻、卓秉恬,人品学问没得说,应对此类复杂局面则往往一筹莫展,只剩得“镇定”二字了。

差不多一个月后,叶名琛再呈密折,汇报“英俄备战情况”,特地说明来源于英文报纸,主要是讲了一个英使叩见沙皇的故事:

英夷又阴遣人往俄国求和,英国使者到俄国,见该国主俱免冠,跪拜后起立,读英国求和表章,并请传话通事。俄国主云,尔念我自知,无须传话。使者已觉骇然。缘俄国主少年未登位时曾亲历海外,熟悉各国番语。英夷使读罢表章,俄国主听毕,即向该使者云:土耳其系我属国,屡次藐视我国往来官商,无礼已甚,我都不屑与较。后竟攻破我炮台三座,伤我兵丁数百人,彼时尔国何不规劝他不可犯上?今来求和,明是弄巧卖好,我断不准。想尔国不过恐我得土耳其后,断绝海口总路,阻住尔国与佛兰西船只往来。况我舆地广大,不屑要他地方,亦不肯灭他邦国,但止征伐,令其服罪。今尔国要帮助他,我与尔三个月限练兵修船,来至黑海外洋交战,倘尔国军饷不足,向我国尚可借贷。(《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八,叶名琛奏英俄备战情况折)

太逗了!场景鲜活,人物口角毕现,但通篇胡编乱造,典型的小报文风。后面还写到英国求和不成,不得不出兵,商人与百姓都不愿出钱,国主只好自掏腰包,而出征饯别之日,“各兵哭声震野,皆有不能生还之虑”。这样的荒唐故事,竟然被封疆大吏堂而皇之写入奏折,真的让人无语。

香港被英国抢占后不两年,即有报纸出现,第一家应是英文版《香港政府报》,刊载各类国际与本埠消息。叶督说上述情报译自外文,只能是取自市井小报,再经过幕僚们挑拣勾兑,不是追求准确及时,而是看哪些能适合总督和皇上的脾胃。主子憎恨英夷,那就选一些对英夷不利的报道呗。接下来还有“英国有货船来中国者,已在附近洋面,被俄国先后夺去二只,每只计值约在二三十万两。英夷在香港本有炮台数座,近皆一律修整”,另新建两座炮台,昼夜派人瞭望,深恐俄舰前来攻击。故意渲染驻港英军的紧张情绪。有这些内容“丰富”的情报,咸丰帝看后如隔岸观火,心中轻松愉悦,当即批谕:“卿其妥为办理,固我疆圉,不致内乱方好。以后情形,随时密奏。”简言之,让他们打去吧,但须严防给我们引来乱子。

1855年10月,英法联军已占领塞瓦斯托波尔,沙俄败局已定,并在年底接受了奥地利的最后通牒,同意退还侵占的土耳其属地,撤销在黑海的海军基地与兵工厂。叶名琛却呈上一道很长的奏折,叙述俄国一路节节胜利,最后大举攻入英国本土,兹引一小段:

俄国乘胜即派兵船三十余只,突至英国界内,当经掌理国务大臣统领重兵,竭力守御,接仗三旬之久,卒于夜间被俄兵攻进港口,死者不计其数,所有守港之兵船全无下落。由是英国各港口纷纷请兵严防,英国女主因其亲兄阵亡,极为心痛,现已自行驾坐火轮船,前往米、佛两国面求救援。(叶名琛奏英、法、俄构衅情形折,咸丰五年十一月丙子,1855年12月25日)

堪称一篇奇文,出自“六不”总督叶名琛之手,并非偶然。此时距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已近在咫尺,而君臣不事军备,幸灾乐祸,沉浸于英国即将沦亡的梦幻中,令人叹息。叶名琛身兼管理五口通商事务钦差大臣,对外坚持高调与强硬姿态,一时朝野倚为干城,今天看来只不过一朵历史奇葩。仅就收集情报一项,此公先是自欺,然后欺君愚民,对于清廷的一系列错误决策,负有难以推脱的责任。(待续) 历史鸦片战争香港军事历史清朝历史边疆叶名琛

上一篇: 老父亲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