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书本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闻香识书本0文 /二公子

20多年前,我还在大学里,互联网刚刚兴起,网络文学开始横扫校园。痞子蔡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出来后,因为我们穷学生没那么多电脑,隔壁班的一个同学就把整部小说下载打印了下来,寝室里几个人抢到了哪章就读哪章,一个下午,我们跳着顺序把这部小说读完了。那天,我突然理解了超文本链接的现实含义,感觉仿佛受到了未来的召唤。我决定换个读书的环境,离开图书馆,离开可以一边搂着食堂的饭盆一边翻书的寝室,畅游在调制解调器链接的网络世界里。那些日子,我在网吧刨“榕树下”这类草根文字的同时,也幻想着自己能写出一部特立独行的网络小说。

当然我不是这块料,论坛里的帖子一直沉底却没有打击我泡网吧的坚持。直到有天,我又去上网,本想为写作业找些贝多芬的资料,当一个下午四个小时八块钱上网费花完,我才发现我浏览了莫扎特和巴赫的生平,也搜到了李斯特和柏辽兹的传记,却没有看目标对象贝多芬。第二天,我乖乖地回到了图书馆,借书,阅读,整理,花了一天复印、摘抄所有需要的内容完成作业。这当然不如上网轻松,却很有效率。

如同一夜间被互联网吸引,我又在一夜间,发现了书本阅读的美。我想起人生中邂逅的第一本大部头读物,是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这是和最要好的小学同学凑钱一起买的,我们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阿兰·德龙的电影《黑郁金香》也是他写的。我想起初中偏爱的《普通一兵》《静静的顿河》等苏联小说。我想起在高中如果谁不读点有个性的文字就会遭到鄙视,那时,有的同学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人看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有人一头扎进了《资治通鉴》,而我自以为读到的神读物是林语堂的《吾国吾民》。深感互联网太浪费时间的同时,这些美好的回忆,油墨和纸张混合发酵的味道,拉着我又回到纸质的书本里去了。

上班工作后开始旅行,到什么国家看什么书,在美国看《喜福会》,在印度看《甘地传》。

乔布斯去世那年,我正巧在芝加哥,周末去逛书店,发现State Street的Borders书店关了。我大吃一惊,虽然我已经感觉到身边的实体书店越来越少,电子阅读器和超便宜的电子书越来越流行,但是心里没有准备过这么大的书店也会轰然倒闭。

那天,我又转了几个街区才找到另一家书店Books A Million,跟店员聊天,他指着柜台上的iPad电子屏里的黑白乔布斯像,说苹果是个伟大的公司,发明了很多好东西,也许过几天我也要重新找工作了。出了门,经过堆满鲜花和悼念卡的苹果专卖店时,我怔了一会儿,这鲜花为谁而放?

如今我有电子书,也还买纸质书。我心里细数过电子书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我也知道这些拒绝电子书的理由都很牵强。如今我早上在地铁里拿本书或者杂志看,基本就跟个怪物似的,因为其他人都拿着手机刷刷刷,我怡然自得,只为书本上有屏幕嗅不到的书香。 读书文学小说生活圆桌书香